環保署今天舉辦「2014泛太平洋氣候變遷調適夥伴國際研討會」,中研院院士劉紹臣在會中表示,統計近幾十年帶來泛太平洋地區暴雨量前10%的颱風,所帶來的雨量就增加兩2倍,氣溫也在過去10餘年升高了約1度,導致大氣中的水氣增加了7%,未來颱風暴雨劇增將是泛太平洋國家需共同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
蘋果報導,劉紹臣說,1979至2007年,他將泛太平洋產生強降雨的上百個颱風,依強降雨的風度排名,取出前10%的強降雨颱風統計,發現強降雨颱風的強度比過去增強了2倍,台灣水災發生的頻率當然也會增加,由於台灣8至14天連續沒下雨的日數在近年增加40%,代表乾旱風險也同樣在增加。
劉紹臣呼籲,強降雨型的颱風未來將成常態,台灣政府應做好各項準備,將強降雨列為防洪重要指標、評估山地是否適合開發、加強各項防洪設計等因應方法。
聯合報導,美國國家氣候評估報告執筆者,也是2007年諾貝爾獎得主之一的Donald J. Wuebbles指出,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發生在世界各國,人人都可能成為氣候難民。近幾年來,世界各國都碰到共同問題,就是氣候變遷,如極地冰河消失,北極熊必須另覓棲地、世界各國地都有碰到水災、暴風雪等極端氣候,美國也同樣面臨氣候變遷的威脅。
Wuebbles也表示,台灣四周環海,並有特殊的地理與地質因素,近年來也深刻體會到極端氣候對島嶼國家的嚴重危害,因此,除須善盡減緩排碳的義務,更應以新思維推動政府的調適作為。
文章@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77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