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社論-節能減碳全球趨勢 台灣及早因應
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日前(9月23日)在紐約舉行,與會國家終於對減碳的急迫性建立強烈共識。圖為召開前夕,抗議團體22日舉辦「淹沒華爾街」(Flood Wall Street)遊行,吸引上千人參加,示威者在華爾街席地靜坐,抗議助長氣候變遷。(法新社)
今年7月、9月台灣高溫創歷史紀錄,去年冬天北半球酷寒,全球氣候極端化現象極為明顯。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日前(9月23日)在紐約舉行,與會國家終於對減碳的急迫性建立強烈共識。我們必須掌握世界環保議題的最新發展,提早因應未來可能的衝擊。
從1995年開始,聯合國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氣候大會。1997年京都峰會通過了《京都議定書》。根據議定書,2008年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礎上平均減少5.2%。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大會上通過了《哥本哈根協議》,與會各國表達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意願,還提出建立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綠色氣候基金。
今年峰會是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峰會」以來,最高規格的領袖會議,旨在催生各國減少碳排量的相關行動,並為明年的巴黎峰會達成減碳2℃的新協議,先行凝聚共識。這次峰會並發表《紐約森林宣言》,宣示在2020年達到減少森林損失50%的目標,並於2030年完全遏止森林損失。
我國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行政院2008年6月5日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所揭示的碳排放目標:2020年回到2005年排放量的水準、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水準;更長期則是於2050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50%的水準。這樣的承諾是當今地球村一員應盡的責任,不能置身事外。台灣1980年每人每年約4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2003增至12公噸左右,在全球超過1000萬人口的國家中高居第4位。一旦聯合國通過任何減碳的制裁條約,我國勢必首當其衝。
為因應變局,我國應以全球最新觀點,全面檢視目前因應氣候變遷相關策略,啟動適合我國情需求之溫室氣體國家適當減緩行動(NAMAs)。政府應在立法院盡速通過在2006年就提出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並完成國家發展委員會目前擬定的「綠色經濟政策綱領」,結合2008年6月5日通過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來加速拓展綠色新政,建構低碳社會,做好節能減碳的工作。
綠色新政實務上首要重整能源結構及提高能源效率,例如盡速實行能源稅,修正台灣能源發展方案,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比率,加強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發電方面應積極引用複循環機組發電以提升發電效率,加強電力負載管理,減少尖峰用電需求。在調整產業結構上要鼓勵業者發展低耗能、低汙染或附加價值高之產業,加強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汙染之產業,促進產業升級。
綠色新政的產業政策,不僅僅培植發展是一般人所熟知的環保、資源回收及太陽能光電、鋰電池、電動車等新能源等綠能產業,而是所有產業必須內化全面以綠色為考量,朝綠色的方向前進,推動產業創新,增加綠色就業機會及推展綠色的產能。
綠色新政目的在建構低碳社會,除寄望技術創新及制度改革外,最重要的莫過於民眾意識的覺醒。環保署於2008年環境日曾啟動「節能減碳無悔措施全民行動方案」,鼓勵全民響應簽署「減碳宣言」,也建置啟用「節能減碳全民行動網」,提供國人及各界上網簽署減碳宣言及登錄實際執行績效。這些不但應持續推廣,而且應結合新媒體,以社群網站及推播方式分享減碳節能經驗;藉由複式動員機制,透過機關、企業、學校、民間團體、社區共同來培養節能減碳意識,落實節能減碳及生活環保,讓台灣加速邁向低碳社會。
另外,政府應增強現有法規的經濟誘因,活用市場經濟工具,規畫綠色稅制、增加財稅誘因,逐步建構與國際接軌之碳權交易市場機制。碳權市場交易將益形重要,其價格也將與能源產品價格緊密聯繫,影響國際貿易,必須提早因應。
溫室氣體效應,形成的極端氣候,對人類生活的考驗將越來越嚴峻。面對來自全球的挑戰,台灣正處於關鍵時刻,政府與民眾必須掌握世界環保議題的最新發展,不能自外於相關衝擊。
文章@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05000364-2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