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微觀的生物世界--植物花粉與孢子
還記得阿凡達電影中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生物嗎?現實生活中陪伴我們的植物孢子與花粉也是千奇百怪的。瓶爾小草孢子有像賓士車的商標;臺灣二葉松的花粉有2囊泡,幫助它們飄散至遠方;鄧伯花有螺旋形的花粉;山棕的花粉外有許多棘刺。
所有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都會產生孢子(spore)或花粉(pollen),兩者合稱孢粉,孢子植物如藻類、苔蘚與蕨類植物會產生各種孢子,種子植物如裸子與被子植物開花時會形成各式的花粉。花粉與孢子在生命的繁衍中扮演重要角色,形態特徵具遺傳穩定性,不會受環境變化的影響,不僅在植物系統、分類與演化上提供重要訊息,並可對古植物學、植物地理、農學甚至是社會人文做出貢獻。
農委會特生中心說明,孢子與花粉具特殊的外壁構造,由孢粉質和纖維素等物質組成,孢粉質是一種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具耐高壓、高溫與酸鹼的特性,致使壁上的型態不受外界變化所影響,甚至埋藏於地層下億萬年的化石孢子與花粉也能保存其特色;雖然花粉一般只有10-100µm(µm=10-6)大小,但是很多植物會散播大量的花粉,逢機沉降於各地而被保留下來,分析這些沉積物中的花粉,就可知道植物的種類、植被構造,並進而從其變化中,重建植物相和推論氣候變遷的情形。
特生中心表示,早期研究孢子與花粉主要利用光學顯微鏡,並一直沿用至今,20世紀中期開始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孢子與花粉。該中心今年也開始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多樣的植物孢子與花粉,所得圖像立體感強,可清晰地觀察、研究與拍照;這些資料經整理分析後,未來將會結合其他植物影像,放置於該中心生物網路資料庫提供民眾查閱。
文章@http://tesri.tesri.gov.tw/view.php?catid=2906
earth甦醒的歐陸之城─鹿特丹
擊敗強敵丹麥的奧胡思和義大利的杜靈,鹿特丹於去年底榮獲由城市規劃協會頒布的2015年歐洲最佳城市獎。經歷長年潛伏,從面對氣候變遷而開展的各項計畫,到近年落成多項具國際水準的亮眼建築,讓它重獲新生,再度擁有豐沛活力,迎向新一波的榮景。
鹿特丹中央火車站前夜景。
天氣雖然凍人,但居住在鹿特丹的居民們卻能感受到自歐債危機刮起的寒風已逐漸消退。過去身為歐洲第一大港的鹿特丹港(Port of Rotterdam),雖曾因亞洲城市港口的崛起而降低世界貨運量排名,但隨著Rem Koolhaas設計的複合式三聯棟大樓De Rotterdam於2013年底落成,不僅拉高港灣沿岸的天際線,也提升它的國際地位。去年11月下旬,當城市規劃協會(The Academy of Urbanism)頒布2015年歐洲最佳城市獎給鹿特丹時,彷彿也為其長年的蛻變別上一枚勳章,向世界宣告,鹿特丹已重獲新生了。
從與自然共存開始
比起歐洲大規模的經濟波動,填海造陸的荷蘭更要先面對的,始終是駭人的自然力量。2008年,於東京舉辦的C40城市氣候高峰會中,鹿特丹率先提出組織CDC(Connecting Delta Cities)的主張,聚集數個力抗氣候變遷的先鋒國家,建構分享與交流平台。基於長年累積防治氣候災害豐富的知識與技術,鹿特丹扮演其中領導與整合要角。而在國內,鹿特丹氣候企劃組織(Rotterdam Climate Initiative,簡稱RCI)很早就意識到未來氣候的劇烈變化將嚴重影響都市生活,便立下2025年做到完全氣候防治(100%Climate Proof),以及減少一半二氧化碳排放量(50%CO2 Reduction)的目標。由URBANISTEN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於2012年底開始在城市內建造水池「Benthemplein」即為一例。這座規劃精良的水池被草地和綠樹包圍,一年之中有九成的時間為開放式廣場,也是周圍居民與學童的活動空間,但當偶發性的暴雨驟降,排水系統將引導並過濾大量雨水,注入其中,避免釀成洪災。此外,為建構將來的綠色家園,官方同時倡導「綠屋頂計畫」(Green Roofs Programme),植被不僅具調節暴雨、減輕排水系統負擔的功能,也同時幫助減緩溫室氣體的總量。從市政建築開始,也鼓勵民間企業讓頂上風景煥然一新。至2014年底,鹿特丹市內已有約160,000m2的綠屋頂,成果斐然。

而漂浮於鹿特丹港灣上的「Floating Pavilion」,則是研究氣候變遷的知識結晶。這座由三個半圓相連而成的建築,是DeltaSync & PublicDomain建築師事務所打造的未來之家。事實上荷蘭發展水上建築已有一段時間,建自2009年的「Waterbuurt West」即為國際知名、可容納近千位居民的水上漂浮社區,而「Floating Pavilion」則更進一步提出兼具未來感外形,同時利用太陽能與水力發電的永續性建物。目前內部作展覽與會議用途,今年將從Rijnhaven港漂流至其它地方繼續展出,除表現高移動性外,也提出未來世界可能的居住模型。
以建築拉高眼界
從海上到陸上,鹿特丹都顯露持續改造的毅力。Rem Koolhaas在過往受訪時曾表示,De Rotterdam並不只是建築上的成就,更是城市革新的野心之一。結合辦公、旅館、住家等復合式功能,迎上全球發展垂直城市的趨勢,改變沿岸風景,也甦活曾經沒落的河港地區。De Rotterdam於去年獲CTBUH(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歐洲最佳摩天大樓獎,讓港灣成為國際熱門的新景點。
MVRDV建築師事務所則指出現在建築已不侷限於單一功能,室內空間的意義也不斷延伸。MVRDV設計的Markthal Rotterdam正體現此種想法,這棟新落成的拱形住宅,將中央遮蔭的範圍設計成為市集空間,解決過往露天市集的衛生疑慮,晚上則為休憩廣場,讓居家、休閒與採買等生活機能緊密相繫。而重新落成的鹿特丹中央火車站(Rotterdam Centraal Station)更大幅強化城市的運輸功能,每日乘客數達11萬人次,接起北側住宅區與南側市中心,為該城進入歐洲最重要的出入口。

Floating Pavilion是為面對海平面上升的將來設計出的未來之屋,本身強調永續性與自給自足的特點,使用太陽能與水力發電即為一例,建成後也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圖中只能看到兩個半圓,但實為三個半圓構成無誤。
新經濟實力成型
硬體建設的提升,期盼帶動的是軟性實力的進展,而這一切關乎所有居住在城市內的人們,從個人,民間組織,乃至政府單位。城市規劃協會在頒布歐洲最佳城市獎時,曾特別指出鹿特丹的成功與自由開放的政府有很大關係。
從領導人民向氣候抗戰,及至數年前開始與鹿特丹港合作改造沈寂的港灣地區,都充滿靈活彈性,願意與民間並肩作戰。市長Ahmed Aboutaleb接受《Monocle》訪問時曾指出:「鹿特丹現有的硬體設施、技術與能靈活運用的空間,為新一波自造運動(Maker Movement)打下最好的基礎。」鹿特丹擁有悠久的手工傳統,而這股深藏血液中的基因隨城市向前跨進,又再度被引誘出來。擁有最新3D印表機、設計公司進駐及不定期舉辦工作坊的RDM Maker Space即為創新實例。此類聚集技術與人才的空間將會是領導城市未來趨勢的重點場域。
此外,隨中小型企業再度抬頭,協助整合資源的公司也應運而生。由Vincent Taapken創立的New Industry Development即在城市空間中尋覓多元可能,例如翻修河岸邊的老舊工廠,並協助工程及時尚品牌入駐。Leon Pals創立的Startup Foundation則開設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試圖讓在地蓬勃發展的新興企業有橫向連結的可能。另外如幫助學生或年輕就業者尋找工作室的媒合平台Nestpick,以及能同時學習英、西、法、德、荷文的網站Linguistadores等,皆是由年輕一代的工作者創立、藉科技與便宜租金之便興起的小公司。讓對的人與對的事物相遇,創意的力量將帶動整體經濟的攀升。(文/歐陽辰柔;攝影/Jannes Linders;圖片提供/City of Rotterdam、De Rotterdam、Benthem Crouwel Architects、MVRDV)
更多精采全文,詳見《La Vie》2015年01月號 或至La Vie行動家網站
文章@http://www.cna.com.tw/magazine/28-1/201501220002-1.aspx
earth蝦殼再製保鮮膜 取代塑膠救海洋
【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綜合報導】吃完蝦子殼別丟掉,留著它可提煉取代塑膠包裝生鮮食品。《NBC》新聞網報導,西班牙研究人員將蝦殼回收,並將提煉出的「殼聚醣」製成有助食物保鮮的噴霧、包裝等。化工學者科羅德拉卡巴認為,以有機方式製造出的包裝材質,除了能減少環境汙染外,還能延長食物保鮮期。
蝦子的逆襲!西班牙研究人員日前提出一篇名為《高品質包裝─生物甲殼延長小胡蘿蔔保鮮期》的研究,針對食用後廢棄蝦殼的再利用提出驗證。這篇預計在2月份《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蝦殼回收再提煉的「殼聚醣」大有妙用,除了能取代新鮮蔬菜的塑膠包裝,也能減少石化工業的污染。
美國環保局統計,2012全年光在美洲地區就生產1400萬噸的塑膠容器、包裝,其中僅有9%被進行有效回收再利用。且全球約5兆個、26萬9千噸的塑膠垃圾充斥在海洋中。這些千萬年不腐壞的塑膠製品,已使海洋生態的食物鏈逐漸崩毀,並對環境造成污染。只是沒想到,對抗這些海洋污染的武器,就在甲殼動物的背上!
西班牙巴克斯大學化工學者科羅德拉卡巴指出,蝦殼的利用價值,遠超出人們的刻板印象。這種天然的殼聚醣是由可吞食的生物性甲殼提煉,對環境更加友善,被學者稱為有機的「生物塑膠」。德拉卡巴的實驗表明,使用殼聚醣所製作的包裝更輕薄,且能將胡蘿蔔的保鮮期延長一倍以上。
除了用於包裝外,殼聚醣也能以噴霧、塗料包覆在蔬果上的形式,來達到延長保鮮期的目的。惟目前提煉成本依然高昂,若要在產業普及,製作過程耗電量龐大的問題也須解決。期待產品量產、實際運用後,消費者將能在市場中購買到以蝦殼包裝的生鮮蔬菜,使用這些能被自然分解的材質,也將對環境更加友善、汙染更加降低。
文章@http://anntw.com/articles/20150115-DwN1
earth暴風雪席捲中東 冰天雪地難民難捱(阿聯國家報)
The Nation 阿聯國家報
Killer storm claims first Syrian refugee victims 暴風雪席捲中東 冰天雪地難民難捱
http://www.thenational.ae/world/middle-east/syrian-refugees-die-in-worst-middle-east-storm-in-decades
暴風Zina於6日席捲中東地區,黎巴嫩濱海地區下起豪雨與冰雹,中部貝卡省谷地與山區更降起大雪;巴勒斯坦當局宣布西岸與迦薩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以色列北部與戈蘭高地已有25公分積雪;《中東通訊社》指出埃及地區吹起狂風沙。
敘利亞因為4年內戰,國內面臨食物、飲水、醫藥設備、住所短缺等問題。《美聯社》報導,大雪讓敘國學校、加油站與公共設施關門,政府軍戰機因為視線不佳無法起飛,因此大馬士革與阿勒波地區已經暫時聽不到槍聲。
敘國有760萬人因內戰離散四地,惡劣天候讓中東難民的生活「雪上加霜」。黎巴嫩的難民營遭大雪覆蓋,低溫造成至少3人死亡,難民必須擠在室內靠燃燒木頭取暖,卻容易發生臨時住屋火災的悲劇,而積雪也讓臨時搭建的屋頂容易崩塌。約旦難民營區則因為暴雨傾盆,氣溫急遽降低,許多帳篷也嚴重積水。
文章@
earth全球第一張 巴西科學家用蔬果做出塑膠膜
想像一下,有一種塑膠披薩外包裝盒,這層塑膠是番茄做的,你可以連披薩帶盒子一起進烤箱烤,烘烤過後就變成披薩的一部分。
國營巴西農業研究公司Embrapa Instrumentation和巴西農業部合作,用菠菜、木瓜、芭樂和番茄,開發出這種可食用的塑膠。
巴西科學家Luiz Henrique Mattoso(左一)和其學生展示一塊用木瓜做的可食用塑膠。(來源:Flavio Ubiali/Embrapa)
食材不浪費 兼顧包材永續
「我們可以讓食材回收業製作材料。可食塑膠技術可以確保兩方面的永續性:食材不浪費,並取代用過即丟的合成材料。」研究計畫的協調科學家Luiz Henrique Capparelli Mattoso說。
Mattoso說,Embrapa公司用熱帶水果製作塑膠膜,是全球首創。
這種材料的韌性和質地等物理特性類似傳統塑膠,同樣能保持食物乾淨。可食用塑膠也為包裝產業開啟更多可能性。Mattoso說,禽肉包裝塑膠膜同時也可以有調味功能,而湯品的塑膠包裝也可融化於滾水。
可食塑膠是由脫水食材和奈米材料混合製成,其中奈米材料的功能是讓結構穩定。「這個研究最大的挑戰是找出理想的配方,原料的食譜和比例,讓材料具有我們想要的特性。」Embrapa參與計畫的材料工程師José Manoel Marconcini說。
Marconcini解釋,原材料需在冷凍後以一種特殊的脫水法處理,讓所含的水份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中間不經過液態。如此,食材可以保持原有的營養。
這種脫水法可以用於水果、蔬菜、豆類甚至部分香料,因此可食塑膠也可用來幫食物調味和調色。
從可分解到可食 塑膠包材再進化
可食塑膠的開發始於20年前,當時Mattoso才開始在Embrapa研究材料科學。「一開始是想要用可再生材料當做石油衍生聚合物的替代品。」Mattoso回憶道。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研究團隊開始在合成塑膠中加入天然纖維,以兩種原料製作複合材料。
研究團隊試過劍麻、棉花、黃麻、椰殼纖維和蔗渣等各式材料。Mattoso說,在實驗室中,這些材料比較能耐拉扯和撞擊,此外也比100%合成聚合物要強韌3倍。
開發可食塑膠前,為因應讓包裝材料可以快速被環境分解的需求,這個研究團隊開發出可生物分解聚合物。為了再提高製造過程的安全和衛生標準,團隊最終發展出可食塑膠。
現在科學家透過添加殼聚醣(chitosan)──存在於螃蟹外骨骼的抗菌多醣(antibacterial polysaccharide)──增加食品的保存期限。這種天然分子可以抗菌,因此可以延長食品在貨架上的時間。
Brazilian Lab Turns Fruits, Veggies Into Edible Plastic
BRASILIA, Brazil, January 14, 2015 (ENS)
Imagine putting a pizza in the oven without having to remove the plastic casing that protects the pizza from contamination. The plastic film consists of tomatoes and, when heated, it will become part of the pizza.
This edible plastic has been developed by researchers at the Brazil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Corporation, Embrapa Instrumentation, a state-owned company affiliated with the Brazilia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 fact, the researchers have made edible plastic films from foods such as spinach, papaya and guava as well as tomatoes.
“We can use the waste food industry to manufacture the material. This ensures two features of sustainability: the use of food waste and replacing synthetic packaging that would be discarded,” says the coordinating scientist on the project, Luiz Henrique Capparelli Mattoso.
Mattoso says that Embrapa’s work to develop plastic films from tropical fruits is a world first.
The material has physical features similar to conventional plastics, such as resistance and texture, and is equal in its ability to protect food.
The fact that it can be eaten opens a vast field to be explored by the packaging industry. Mattoso pictures spiced wrapping material for poultry, and soup packages that can dissolve with their contents in boiling water.
The edible plastic is made of dehydrated food mixed with a nanomaterial which has the setting function.
“The greatest challeng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find the ideal formulation, the recipe of ingredients and proportions so that the material had the features we needed,” says materials engineer José Manoel Marconcini, an Embrapa researcher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work.
He explains that the food used as the feedstock passes through a type of dehydration in which, after the food is frozen, all the water contained in it turns from a solid state directly into gas, without passing through the liquid phase.
The result is a completely dehydrated food with the advantage of keeping its nutritional properties.
It can be applied to many different foods such as fruits, vegetables, legumes and even some types of seasonings, which explains the great diversity of edible raw materials that can flavor and color the plastic.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ible plastic material was the result of work that started two decades ago, when Mattoso began his studi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t Embrapa.
“In the beginning, the concern was to use materials from renewable sources studying alternatives to synthetic polymers derived from petroleum,” recalls Mattoso. To accomplish this, the group began to add natural fibers to synthetic plastics, generating composites with the two types of raw material.
Sisal, cotton, jute, coir and bagasse were some natural fibers tested. Mattoso says that in laboratory testing they were more resistant to traction and impacts, in addition to being up to three times stronger than the 100 percent synthetic polymers.
Before discovering how to make edible plastic, the research team developed biodegradable polymers, driven by the demand for packaging easily absorbed into the environment in a short time.
Finally, they arrived at edible plastic, after incorporating higher standards of safety and hygiene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Now the scientists have increased the food’s shelf life by adding added chitosan, an antibacterial polysaccharide found in the exoskeletons of crabs. This natural molecule has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which can extend the length of time food can remain fresh on the shelf.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文章@http://e-info.org.tw/node/104697
earth研究:暖化2℃之內 全球數兆元化石燃料須留地底
《自然》期刊一份最新研究,首次分析出不應開採的化石燃料儲藏,包括中東的大量油藏、美國煤礦以及澳洲、中國和其他地區的化石燃料儲藏,都必須禁止開發,才能避免氣候變遷災難。
《自然》期刊最新研究,首次分析出不該挖出的化石燃料礦藏。(來源:di wu)
暖化控制2℃內 應禁採現有數兆元礦藏
研究顯示,如要控制全球升溫2℃以內,數兆元的已知且可開採煤礦和石油天然氣儲藏,包括加拿大砂油、全北極的石油天然氣和頁岩氣應全部禁止開採。
目前全球正往升溫5℃邁進,今年12月的巴黎氣候峰會上將訂定全球氣候協議。
研究運用詳細的數據和完整的經濟模型,主張全世界嚴格限制碳排的前提下,具成本效益的氣候政策需優先使用最便宜的化石燃料,成本越高者則越晚開發。舉例來說,模型預測,成本較低的傳統石油將會先被使用掉,而在開始使用較昂貴的砂油之前,就會達到碳排上限。
各國礦藏一文不值? 全球須放棄8成煤礦
過去已知,目前可開發的化石燃料儲藏量是升溫2℃內安全開發量的3倍,未來有開發潛力的化石燃料儲藏量則是安全開發量的10倍。新研究則首次揭露各個國家必須放棄哪些化石燃料。
研究也出乎意料地顯示,碳捕捉和碳封存對於減少煤、石油和天然氣開採量的減少沒什麼幫助。
許多主要化石燃料公司面臨自家燃料儲藏變得一文不值的風險,包括擁有大量煤礦的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和Exxaro以及擁有大量石油天然氣儲藏的盧克石油(Lukoil)、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BP、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和雪佛龍(Chevron)。
如全球各國宣示對抗氣候變遷,分析指出,化石燃料中污染程度最嚴重的煤前景最堪慮。今日全球82%的煤礦必須禁止開採。美國、澳洲、俄羅斯等主要產煤國有90%的煤礦都不能使用。中國和印度兩大成長中的煤消耗國則有66%的煤礦不能使用。
全球5成天然氣不能使用
雖然天然氣的前景較佳,研究仍發現,全球50%的天然氣不能使用,但有明顯的地區性差異;天然氣生產國中東和俄羅斯大量天然氣不能使用,但美國和歐洲則能開發90%以上的天然氣取代煤,並供電給大城市。
部分地區的水力壓裂頁岩氣開採在2℃的容許範圍內,不過僅限美國地區現有產業,中國、印度、非洲和中東則有80%的頁岩氣不可開採。
石油不可開採比例最低,僅1/3。然而,中東國家仍需要保留2千6百億桶石油於地底,等於是沙烏地阿拉伯的所有油藏。
研究對加拿大砂油開採的看法相當直接,主張產量必須在2020年降至「可忽略不計」的水準,才能將升溫控制於2℃。
文章@http://e-info.org.tw/node/104498
earth app【世界宣明會助養計劃】氣候變化衝擊蒙古牧民
6歲大的Tumun-ultzi在一旁靜靜地聆聽著爸爸Chatrabal向訪客敘述家鄉的故事。話說當年,他們一家人在蒙古郊外風景如畫的後杭愛(Arkhangai)省,與將近100頭牛、羊、馬等牲畜共度游牧生活。
隨著這些年來的降雨量驟減,河流的水量不再充足。野草長得不茂盛,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耐寒植物,這些植物對牲畜來說並不可口,由於糧食不足,Tumun-ultzi家的家畜無法在體內積累一層厚厚的脂肪以抵御冬季的嚴寒。
山羊首先凍死了,其他的牲畜也日漸遭殃,有的牲畜牙齒脫落了無法吃草,最終因營養不良而死去。最終,許多依靠畜牧為生的家庭因此而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日子一天比一天難熬,Tumun-ultzi一家人的生活素質持續下滑。當他們為了生計而被迫將最後一匹家畜給宰殺時,Tumun-ultzi仍清楚地記得父親當時說的一句話:「我感到非常沮喪。」
為了生計,Tumun-ultzi的父親從牧放牲畜轉為在路邊開小餐館。小餐館最終也因為生意欠佳而停止經營。結束了餐館生意後,Chatrabal買下一輛5噸的俄羅斯貨車,並開始從事運輸工作。
然而,這些工作都屬於季節性工作,只有在春天和秋天的時候才會比較忙碌。
在駕車穿越蒙古境內時,Chatrabal察覺到許多平原都出現枯竭的現象。
事實上,蒙古土壤沙漠化已經到達了危險的水平,70%的牧場被消耗了,植物的生長率降低了5倍,農牧業減產了5倍。
當了3年的貨車司機之後,Chatrabal決定把卡車賣掉,然後舉家遷移到首都烏蘭巴托(Ulaanbaatar)。為了換取到烏蘭巴托的交通費,Chatrabal被逼把自己的「蒙古包」(蒙古族牧民住房)變賣掉了。
在城市裡,Chatrabal找到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哪怕是小小的木匠還是卑微的汽車技工。在他的內心深處,仍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家鄉。他最重視的是孩子們的教育。遺憾的是,由於他的薪金入不敷出,根本無法負荷所有孩子的學費,因此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機會上學。
在蒙古世界宣明會的幫助下,Chatrabal一家的生活獲得改善。世界宣明會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蒙古包,孩子們也獲得了可以抵御嚴寒的衣服和基本的健康護理,並且通過兒童助養計劃獲得上學的機會。
趁著新一年的來臨,您可以透過支持兒童助養計劃,幫助更多像Chatrabal一樣的蒙古家庭,改善他們的生活。
有意了解更多助養兒童資訊,請瀏覽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的網站www.worldvision.com.my或致電03-78806414。
文章@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155411:&Itemid=242
earth app全球周誌封面:設計之都開普敦 用藝術改變社會(商業旅者(亞洲版))
Business Traveller 商業旅者(亞洲版)
Painting the future 設計之都開普敦 用藝術改變社會
http://www.businesstraveller.asia/asia-pacific/archive/2014/december-2014/destinations/cape-of-good-hope
繼義大利北部大城杜林、芬蘭赫爾辛基之後,南非開普敦成為「2014年世界設計之都」主辦單位,與前幾個城市不同的是,開普敦並非以藝術聞名的城市,而是希望藉由藝術改變城市的社會經濟,也為即將在2016年扛下「世界設計之都」的台北,提供一個典範。
開普敦是南非發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境內有非法住宅,也有當年隔離政策的遺跡,單單一個設計之都的活動,很難全面改變城市裡懸殊的貧富差距。開普敦設計之都執行長佩雷斯表示,設計不僅僅只是「成品」呈現,而是一種讓社區再度串連的過程。
主辦世界設計之都後,開普敦舉辦了從繪畫比賽到社區菜園復興等大小數百個活動,慢慢看到城市風貌出現轉變。有居民開始把廢輪胎製成鞋子、刻木雕販賣;用泥土、稻草、貨櫃屋在社區裡搭成劇院;新建首條自行車道;嘗試利用可樂塑膠瓶當建築原料等等。尤其開普敦城郊的伍德斯托克最具代表性,路邊出現許多維多利亞風格舊屋改建的藝文空間、餐廳、旅館,也有露天的藝術裝置。
藝廊、廣告與電影產業開始在城市裡蓬勃,Google也在當地設立了第一個科技中心,還有許多供創投公司承租的辦公室等等,讓人才願意待在本地,讓開普敦在觀光以外,有機會發展成商業或科技中心。
文章@http://anntw.com/articles/20141207-rOFF
Painting the future 設計之都開普敦 用藝術改變社會
http://www.businesstraveller.asia/asia-pacific/archive/2014/december-2014/destinations/cape-of-good-hope
繼義大利北部大城杜林、芬蘭赫爾辛基之後,南非開普敦成為「2014年世界設計之都」主辦單位,與前幾個城市不同的是,開普敦並非以藝術聞名的城市,而是希望藉由藝術改變城市的社會經濟,也為即將在2016年扛下「世界設計之都」的台北,提供一個典範。
開普敦是南非發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境內有非法住宅,也有當年隔離政策的遺跡,單單一個設計之都的活動,很難全面改變城市裡懸殊的貧富差距。開普敦設計之都執行長佩雷斯表示,設計不僅僅只是「成品」呈現,而是一種讓社區再度串連的過程。
主辦世界設計之都後,開普敦舉辦了從繪畫比賽到社區菜園復興等大小數百個活動,慢慢看到城市風貌出現轉變。有居民開始把廢輪胎製成鞋子、刻木雕販賣;用泥土、稻草、貨櫃屋在社區裡搭成劇院;新建首條自行車道;嘗試利用可樂塑膠瓶當建築原料等等。尤其開普敦城郊的伍德斯托克最具代表性,路邊出現許多維多利亞風格舊屋改建的藝文空間、餐廳、旅館,也有露天的藝術裝置。
藝廊、廣告與電影產業開始在城市裡蓬勃,Google也在當地設立了第一個科技中心,還有許多供創投公司承租的辦公室等等,讓人才願意待在本地,讓開普敦在觀光以外,有機會發展成商業或科技中心。
文章@http://anntw.com/articles/20141207-rOFF
earth app 印尼5年內停止輸出女性勞力 外勞仲介業:將是一場災難
新聞摘要 / 黃昱嘉
印尼副總統尤素夫.卡拉(Jusuf Kalla)21日表示,隨著印尼經濟發展,勞力需求增加,且為保障印尼勞工權益,印尼政府將在5年內停止輸出女性勞工至其他國家。由於印尼是台灣最大外勞進口國,屆時恐衝擊我國的外勞人力需求。
ETtoday報導,尤素夫.卡拉日前在伊斯蘭教士聯合會(Fatayat NU)舉辦的會議上表示,印尼過去因為工作機會有限,婦女被迫到海外尋求更好的未來,但大多數赴海外工作的人都遭受過心理或生理上的虐待,最顯著的案例就是不久前在香港遭英國金融業男子殺害的兩名女子。
中央社報導,尤素夫.卡拉進一步解釋,印尼在輕工業和農業領域將會提供許多就業機會給本國勞工。他說,許多印尼外勞往往淪為受虐對象,甚至有許多外勞必須把他們的護照交給仲介或雇主保管。
此外,「外勞關懷組織」(Migrant Care)估計,每天約有400名至500名印尼外勞在返國時遭到軍、警及移民官員勒索。
據勞動部統計,台灣最大的外勞進口國就是印尼,截至上月底,國內的外勞有54萬253人,在台印勞就有約22萬2000多人,其中17萬人為家庭幫傭,主要從事高齡者照顧,輸入人數為世界各國之冠。外勞仲介業者黃杲傑指出,印尼外勞輸台已是一個成熟的供應鏈,若真的禁輸出將是一場災難。
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22日表示,東南亞國家經濟正在加速成長,本地勞動力市場開始有更多需求,台灣未來的確會面臨勞工短缺問題,企業必須免除過分依賴外籍勞動人力,加速自動化,促進產業升級。
蘋果報導.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署長廖為仁22日稱,為降低衝擊,勞動部會持續爭取增加外勞來源國,並研議重新開放越南家事外勞輸入,但增加外勞來源國涉及外交問題,下月台印將召開例行的台印勞工會議,討論外勞政策。
文章@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94955/?ref=relatedpost
earth app你在酒吧喝掛了,敢打電話請媽媽接你回家嗎?德國人就會這樣做
我們兩個不同文化下的「青少年生活」,以及父母和他們的關係,真的有很大的差異,就來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觀察吧。
先從生日的趴踢說起。在他們的趴踢上第一個大大的不同,就是「酒精飲料」啦!我跟德國家人說,如果哪個父母在台灣的18歲生日派對裏,提供這麼多(無限暢飲)的酒精飲料,大概會被同學的父母們大大抗議,而且大概之後就變成拒絕往來戶了。
想想我自己怎麼學會喝酒的?其實也是從家裡的聚會開始,然而出去喝,就完全不一樣了。大學時代喝多了,我多半得酒醒了才敢回家,甚至就說在朋友家睡一晚,只因為身上濃重的酒味。
但在德國這邊,每家幾乎都固定備著酒,只要年齡到了,拿瓶啤酒和爸媽一起看球賽是很正常的事情。當我第一次和他們家人在紐約碰面,他們說要在旅館頂樓聚聚,但要先回房一趟。
看到他媽媽從皮箱拿出一手家鄉科隆附近特產的啤酒,好讓在台灣住了一年的德國人一解鄉愁,那時我才深刻體會到,身旁的這個人和他的家庭,還真的是純正「德國出品」啊。那天在旅館頂樓,喝著德國、美國的啤酒,茫茫著聊著各地不同的生活。突然,我好羨慕我家德國人,也想念起教我喝啤酒的老爸。
那天的生日派對,剛滿18歲的妹妹自備了好多種不同的酒,準備好好招待她的朋友們。德國孩子從16歲開始,就可以喝啤酒和氣泡酒(當然很多人更早就在家裡喝了),其他更重的酒類得要更大才能喝。
市面上甚至還有一些沒有酒精的「假啤酒」,家長也會買給大一些的孩子喝,瓶子和啤酒一模一樣,當爸媽或成年的家人喝酒時,未成年的孩子會在旁一起喝這「假啤酒」,當作是一種「入社會」的練習。所以在德國的Party 裡,啤酒絕對要無限暢飲;再來,就是女生愛的氣泡酒+柳橙汁,我也超愛,大概一口氣喝了四杯。還有各式的shots也是派對必備。
看著這些琳琅滿目的酒精飲料,凱若的「台灣腦」永遠會問的問題就是:「爸媽會怎麼想啊?」這問題在家長們一抵達,就完全解答了。
爸媽一到現場,幫忙布置準備完畢,馬上來幾杯啤酒。當然,德國小孩有時候也會不小心喝多了,只要行為不踰矩(例如酒駕或者和人起衝突),家長一般也不太會有太大的反應。
我家德國人告訴我,他媽還常去酒吧接他回家。甚至從他們16、17歲開始,每個週末都有朋友來家裡打電動、喝啤酒(其實就是我們說的「轟趴」啦!),他媽媽還會準備東西給他們吃喝,甚至下來跟他們一起聊天和喝一杯。
德國媽媽的邏輯是,如果你要出去玩樂,不如來家裡,既安全,父母也能認識你的朋友。對於還沒有很多收入的青少年來說,到某個朋友家裡當然也是最好的選擇了,除非是孩子需要隱私的狀態(例如女朋友來訪啦),否則他媽媽永遠會來打招呼一起聊天,這也是我希望孩子未來到了青少年時期的時候,自己能夠做到的。
只是,他媽媽的名言是「能喝,就能工作!」,意思是,你前一天再怎麼喝掛,明天一定還是要去上學和上班,否則就不要喝。所以自己要知道自己能喝多少,什麼時候能喝,要喝什麼酒。因為常學著「自我管理」,這幾點他們很年輕就知道了,絕對不會因為貪杯而在重要日子前喝到掛,這也是「負責任」教育裡的一環。
另一點是,我家德國人與他的朋友們,絕對不可能容許自己「酒駕」,這點是我很欣賞的。如果他們知道自己今天會喝酒,一定請家人朋友載他們出去(因為計程車很貴),或者請其中一位朋友當「指定駕駛」,然後結束再搭計程車回來,或預先安排好家人可以載他們回家。他就有好幾個晚上,半夜三點起床去酒吧接妹妹回家。對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種「愛」的表現。
我想台灣的家庭可能不容易理解,如果我打電話請我媽媽接我回家,只因為我喝掛了,我想一路上我的耳朵應該不會安寧吧…。甚至他們的男女朋友,也會為彼此做這樣的事情。不只是女友去接男友回家,在朋友裡面也有不少是女孩子比較愛和朋友出去玩,男友會過去載她回家的。
像妹妹生日趴踢那天,他負責開車,所以他只幫忙倒酒,一杯都沒有喝(應該是說一口都沒有喝),知道他要開車也不會有人拱他喝酒。看到台灣酒駕肇事頻頻,我們與他們同樣身為「啤酒王國」,這樣的自制力應該都是要有的。
趴踢那天,其實我還蠻訝異妹妹跟朋友喝那麼多(德國人真的好會喝啊),但是她隔天一早八點多自己起床,去派對現場整理,搬東西回家,還等和全家人用過午餐結束後才去補眠。「該做的事還是要做」,這樣的觀念,從18歲就深植德國孩子心中,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的。
Photo Credit: Dirk @ Flickr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Dirk @ Flickr CC BY SA 2.0
再者,我好感動這些家長的付出,前一天整天忙著準備餐點(媽媽說餐點她付出),當天爸爸幫忙布置,只希望女兒能有一個很棒的趴踢,盡興而歸。當天什麼耳提面命都沒有,結束布置後,他們喝了幾杯啤酒,彼此聊聊天,之後給孩子大大的祝福擁抱,說聲「Have Fun!」,就回家睡覺了。
但是他們的付出就只是這樣,不會在旁邊收拾叨念。該做的,孩子還是要自己做。
當天布置所有的東西,是妹妹和朋友一起搬過去的。隔天早上,也是他們自己搬回來的。這種獨立卻溫暖的關係,是我在德國的家裡每天都感受到的。
我期待你「獨立」,代表著我也得給相對的「尊重」。
他們的父母當然也會有與孩子不同的意見,然而要不要聽?夠大的孩子就自己決定。例如當時,他與我認識不到半年,就決定暫停學業,搬到台灣一年。做這決定之前,他並沒有問過父母就先告訴了我。他的父母一開始聽到的時候,媽媽的確是有點不理解為什麼他要這麼做,甚至當下有點生氣,但是還是很認真用了一個下午,聽他說想要這麼做的理由。
隔天,他媽媽捧著一堆關於台灣的資料,以及怎麼申請簽證等等的訊息,到他的房間。這個舉動,我到現在永遠感動。我也是母親,我懂得父母的擔憂,如果換作是我,我也會有很多的恐懼和不捨,畢竟他們根本沒見過我,也不知道台灣到底在哪裡,安不安全。但因為尊重,他們用了「行動」表達他們的支持。
他的爸爸還跟他說:「我懂!如果你要這份關係,你不能不去。就去吧!」
他的父母親沒有太過於嘗試說服他,反倒是先聽他說,他想這麼做的原因。雖然他們表達了自己的關切與意見,當中也有一些爭執,然而結果,由成年的孩子自己決定,他們完全尊重。
當我們回到德國時,我問他的母親當時怎麼想的,她說:「母親永遠都會擔心,這是正常的。但是他已經成年了,18歲以後,我只能給意見。做決定,完全是他的事情,當然結果也是他要承擔的。」
這件事之後,還有一件大事。當初他一跟我求完婚,我的問題又是「你跟你父母說了沒有?」他覺得好疑惑?為什麼求婚要跟爸媽說?啊哈哈哈~突然當下我覺得我腦子還活在遠古時代啊!難怪,雖然我比他大,但我總覺得有時在他面前自己像個孩子。因為我還是常常擔心家人朋友的想法,還是有時候害怕自己做決定。
然而「為自己負責」對他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情。打點好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做好該做的事情,搞砸了自己負責……這不是從成年或成家之後才開始的。而是從小他們就這樣被教育著。
他們的18歲,不只是有車子開,可以做什麼事情這樣的意義而已。代表的是一個人可以、也必須獨立為自己負責任的開始。
我常常想,我呢?身邊很多朋友,已經28、38…甚至一輩子都沒有真正為自己要做的事情負起責任,都還在讓其他人為自己擔心。身為父母的人,是不是永遠都覺得自己的意見凌駕於孩子之上?是不是永遠很難接受孩子做與自己不一樣的決定?這是我們可以好好想一想的,是吧?
一場18歲的生日派對,衝擊了我好多,也頓時讓我重新回到18歲的自己,重新學著做一個「獨立自主」的真正成年人。
文章@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89867/?ref=relatedpost
earth app影響深遠的「氣候臨界點」
圖: 綠色和平提供
投資前,一般人都會先評估風險,但有沒有人會評估地球現正面臨的風險?其中一項就是「氣候臨界點」,即氣候變化到達不可逆轉、無法掌控的關鍵門檻。
科學家利用「氣候變化模型」,預測在不同情況下,到世紀末可能出現的情境,亦藉此估計「氣候臨界點」。與工業革命前相比,地球表面溫度已上升約 0.85°C,或許你覺得只是輕微上升,但若未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本世紀末,升溫幅度將高達 4至5°C,等同上一個冰河時期與今日的溫差。試想像數千年的溫度變化, 被強行壓縮到在100多年內發生,後果必定不堪設想。
國際現有共識是,要將升溫幅度控制在 2°C ,許多科學家甚至建議收緊升溫目標至 1.5°C。
今年 5 月,美國太空總署發現南極西部 6 個主要冰川的融化已無法挽回,這些冰川將繼續融化,並造成海平面上升 1.2米。這更可能是一系列連鎖反應的開端,進一步導致南極西部餘下的冰層同樣逐漸消融,令海平面上升 3-5米。
科學家已確認,升溫至1-4°C後,格陵蘭大部分冰層將完全消失,令海平面上升約 7 米。要知道海平面只要上升一米,已足以對人類構成莫大威脅。而冰層一旦開始大規模融化,可能難以制止。
人類的活動無可避免地令地球正經歷一定程度的暖化,當前急務,是避免氣候變化繼續惡化,先要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避免全面氣候災難。這不只是政府與各界領導的責任,而是您、我及每一個人的責任,因為這關乎我們每個人的未來。
文章@https://hk.news.yahoo.com/blogs/greenpeace/%E5%BD%B1%E9%9F%BF%E6%B7%B1%E9%81%A0%E7%9A%84%E3%80%8C%E6%B0%A3%E5%80%99%E8%87%A8%E7%95%8C%E9%BB%9E%E3%80%8D-020621749.html
earth app糧農組織歐盟攜手 4100萬歐元抗荒漠化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歐盟(EU) 22日聯合發起一項總值為4100萬歐元(約合新台幣15億7763萬元)、時限為4年半的「對抗荒漠化行動」計畫,將與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集團國家合作一道,推進這些地區的永續土地管理,修復旱地和退化的土地。
根據聯合國新聞中心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和歐盟聯合發起的「對抗荒漠化行動」計畫,目標是在世界一些最脆弱的地區,與當地國家和人民共同打擊饑餓與貧窮,促進穩定和加強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糧農組織表示,70%居住在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區旱地和其它脆弱生態系統中的人們,依靠自然資源維持生計。但人口的增長和氣候變化對這些生態系統構成越來越大的壓力,從而進一步加深了當地土地的退化和荒漠化。
報告顯示,雖然處於地球的另一端,但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區面臨與非洲類似的挑戰。不可持續的土地管理辦法導致土壤流失、自然棲息地的退化、生物多樣性流失,並降低了應對乾旱和洪水的自然緩衝能力。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章@http://newtalk.tw/news/2014/10/23/52770.html
earth app暖化導致極端氣候 學者:風險管理先做好
過去數十年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而燃燒化石燃料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產生了溫室效應,也改變了我們地球自然的氣候狀態,人類社會也將面臨氣候大幅變化所帶來的環境衝擊。因此藉由認識自然氣候變化速率與幅度,正視極端氣候可能帶來的危機與轉機,並深入探討在面對極端氣候變化應有的作為與準備,是不可或缺的。
行政院科技部有鑑於此,邀請國立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陳明德教授,於10月17日在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認識與面對極端氣候」專題演講。
陳明德教授於演講中指出,全球暖化的衝擊造成了地球環境氣溫上升、冰原融化、植物生態系的轉變以及海洋酸化等等,而極端氣候更是其一,但是,根據過去的氣候變化史的研究觀察,陳教授認為這種暖化的趨勢可能只是一個很短的時間,大自然很可能在下一個十年,氣候就開始突然轉冷了,這種氣候的變化在過去數萬年的時間裡,是經常發生的。如果把這種因素考慮進去,地球暖化的問題或許就不需要這麼憂心。
最後,陳明德教授語重心長的說,最近十年地球環境更為暖化了。而面對全球暖化,它充滿著許多的不確定因素,例如化石燃料的儲存量、人口、替代能源技術與開發等,都會有影響。因此面對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我們只能做好風險管理,也只有大家做好風險管理,才能讓風險降到最低。
科技部也表示,希望透過科普教育講座,能讓全民擁有全球暖化所造成天災的觀念,珍惜地球。本活動影片近日也會放上「科技大觀園」網站(網址: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10/1/478.htm )與「知識大講堂」(網址:http://knowledge.colife.org.tw/one_video/index.aspx?sid=2572)網站,有興趣的朋友,可到官網觀賞影片。
文章@http://www.peopo.org/news/257651
【earth】永續發展暨氣候變遷調適教材成果發表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的影響日益明顯,如何因應激烈氣候變遷的衝擊,以確保國家安全與永續發展,如何透過社會與經濟發展模式的調適,使人類能夠適應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乃是當前必須面對且應積極解決的挑戰。教育部為推動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調適工作,並執行行政院頒布「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自101年起推動「氣候變遷調適人才培育科技計畫」,特於本年9月5日於臺大森林館舉辦「永續發展暨氣候變遷調適教材成果」發表,歡迎有興趣的師生及社會大眾共同參加。
教育部表示有關「氣候變遷調適人才培育科技計畫」是規劃通才與專才雙主軸方式,培育氣候變遷調適人才。於通才培育方面,透過各學習階段補充教材及培育師資,辦理一系列氣候變遷調適研習營及大專校院通識課程補助計畫,迄今,已培育101位教師擁有氣候變遷調適種子教師證明書,已完成補助137門大專校院通識教育,計有1萬6,000餘大專學生修習氣候變遷調適相關課程提升學生氣候變遷調適的素養。於專才培育方面:啟動專業融入計畫,補助大專校院11門專業學分學程,計152位學生完成學分學程之認證。
另教育部積極發展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調適相關教材,提供大專院校教師教學參考資料、學生學習指引及社會人士自學之使用,以提高教學與學習成效。其中「永續發展教育」系列叢書委請臺大環工所蔣本基教授籌組團隊共同編撰,包含「永續環境」、「永續社會」與「永續經濟」為三大主軸,完成「自然保育」、「公害防治」、「環境與資源管理」、「氣候變遷/災害防救」、「綠色產業」、「清潔生產」、「綠色消費」、「文化保存」、「社區參與(社區發展、全民參與)」、及「人口健康」,等10冊。另有關氣候變遷調適通識教材,考量氣候變遷調適的多元領域,以模組化概念設計不同課程。內容分核心模組與專業模組,核心模組為學生應具備氣候變遷調適核心知識及技能,共計有7個核心模組;專業模組則聚焦於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八大領域,其中將農業與生物多樣性領域細分為二,共計9個專業模組,重點乃針對每個領域的調適策略詳加說明。
教育部表示,此成果發表會展示完整的永續發展教育系列教材,搭配通識課程融入的氣候變遷調適模組,預期對於大專院校在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調適教學上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大幅提高教師的教學能量與學生學習效果。另為推動本教材之使用及教育部103年補助大專校院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調適通識課程徵件說明,特邀請全國各大專校院永續發展暨氣候變遷調適教教學相關教師共同參與,促進專業成長,擴大培育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調適所需的人才。
詳全文 永續發展暨氣候變遷調適教材成果發表-體育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907/13294537.html
【earth】先探/汽車深度減碳三重奏
【文/吳冠徹】
環保一直是一個說得容易、做起卻困難的事業,雖然早從一九九八年規章碳排放減量的東京議定書即已經設立目標,期盼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維持在適當的水平,以保證生態系統的適應、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截至○九年共有一八三個國家通過該條約(約占全球碳排放量六一%),然而,位居全球碳排放前二大的中國與美國卻各以不承認或未通過國內立法,讓減碳的目標欠缺臨門一腳。
中美減碳態度轉趨積極
然而,隨著溫室效應的日益加重,對於全球氣候、經濟甚至於個人的生命安全都一步步造成了衝擊,也讓兩大強權開始意識到環保減碳的重要性,近期在政策上的動作更是頻頻。首先,今年六月美國政府即對主要污染來源火力發電下重手,總統歐巴馬宣布將鎖定境內約六○○家發電廠的排碳量,要求二○三○年前名單內發電廠的碳排量需減少三○%,這也是美國政府歷年來對於降低全球暖化所採取的最強硬行動。
此外,經歷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背後所留下來的後遺症近年來也開始衝擊國民的日常生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越來越嚴重的霾害,不僅能見度剩下五○○米,所存在的PM 2.5懸微浮粒更是提高罹患肺癌的機率。因此,在領導階層改朝換代之後,政策方向上也有了新的見解,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二○一二年上台時所喊出的「美麗新中國」或許就已經詮釋未來中國政府政策上的大綱。
事實上,在習李接班之後,也確實定調了中國經濟不再追求過去非「九」即「十」的GDP高成長率;相反地,調整經濟發展體質才是當下中國所需要的,其中環保政策更是浪潮一波接一波,力道只見到持續加大,不見縮手。包括先前十二五的「全國環境保護法規和環境經濟政策建設規劃」,對於來自於水、空氣等的污染防制,以及去年開始加速的淘汰落後產能,如:鋼鐵、水泥產業的調整。
紐約氣候高峰會在即
另外,中國煤化工的興起、淘汰黃標車的執行(排放未達國一標準的汽油車或國三標準的柴油車)、推行柴油車國四排放標準上路等,皆是目前中國降低碳排放與減輕溫室效應上持續在做的努力。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要吸引全球的目光注視,中美兩大強國的合作,才有助世界各國更重視碳排議題。
因此,若觀察甫剛結束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內容,將可看到環保議題同時也是會議環繞的重點項目之一,其中合計八大項、一一六點的內容中,氣候變遷、污染防治就占了兩大項,包括「能源與氣候變化合作」以及「環保合作」,細節囊括可再生能源領域合作、電動汽車和工業能效合作、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汽車廢氣減排等。
除此之外,即將於九月二十三日召開的紐約氣候變化高峰會,中美領導人也將同時參與,不僅為二○○九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之後,中國最高領導人將首次在國際場合上談論氣候變遷議題,同時也將為一五年上半年的巴黎氣候大會暖身。尤其是聯合國近期也趕在會議舉辦之前,發表了一份由全球主要十五個排碳國共同研究的減碳報告─深度減碳出路(Deep Decarbonization)。
二度C保衛戰
文中明確提出為確保至本世紀末全球溫度升高不超過攝氏二度,二○一○~一○○年二氧化碳累計碳排量應控制在九五○○億噸內,其中二○一○~五○年間上限為八二五○億噸。若觀察主要碳排放來源,將大致可以區分為發電、建築、交通以及工業四大區塊。其中,若要達成二度C保衛戰,十五個主要排碳國家排碳量須由一○年的二二三億噸減少至五○年的一二三億噸。
除了電力為首要配合項目之外,交通與建築減排幅度也皆近六成。而有了目標也需要有工具才有辦法執行與完成,其中報告提出三大類別先進技術以期能夠達成。技術中包含碳捕捉與封存、高續航里程電動車、電熱鍋爐與過程加熱器等,相關技術預計將在二○二○年之後大量投入使用,成為減碳的利器。
另外,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於「二○一四能源技術展望」中更是推敲了至二○五○年全球氣溫分別上升二、四、六度C的情境。IEA指出若欲抑制增溫在二度C以下,提升能源效率與增加再生能源將為最重要的減碳策略,分別對於減碳貢獻度將達三八%及三○%。其中,將以電力部門扮演最大關鍵,比重達四成,其次則分別為交通運輸與工業,各占比二成。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794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
原文網址: 先探/汽車深度減碳三重奏 | ETtoday財經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907/397964.htm#ixzz3Cj8M9wIR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環保一直是一個說得容易、做起卻困難的事業,雖然早從一九九八年規章碳排放減量的東京議定書即已經設立目標,期盼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維持在適當的水平,以保證生態系統的適應、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截至○九年共有一八三個國家通過該條約(約占全球碳排放量六一%),然而,位居全球碳排放前二大的中國與美國卻各以不承認或未通過國內立法,讓減碳的目標欠缺臨門一腳。
中美減碳態度轉趨積極
然而,隨著溫室效應的日益加重,對於全球氣候、經濟甚至於個人的生命安全都一步步造成了衝擊,也讓兩大強權開始意識到環保減碳的重要性,近期在政策上的動作更是頻頻。首先,今年六月美國政府即對主要污染來源火力發電下重手,總統歐巴馬宣布將鎖定境內約六○○家發電廠的排碳量,要求二○三○年前名單內發電廠的碳排量需減少三○%,這也是美國政府歷年來對於降低全球暖化所採取的最強硬行動。
此外,經歷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背後所留下來的後遺症近年來也開始衝擊國民的日常生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越來越嚴重的霾害,不僅能見度剩下五○○米,所存在的PM 2.5懸微浮粒更是提高罹患肺癌的機率。因此,在領導階層改朝換代之後,政策方向上也有了新的見解,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二○一二年上台時所喊出的「美麗新中國」或許就已經詮釋未來中國政府政策上的大綱。
事實上,在習李接班之後,也確實定調了中國經濟不再追求過去非「九」即「十」的GDP高成長率;相反地,調整經濟發展體質才是當下中國所需要的,其中環保政策更是浪潮一波接一波,力道只見到持續加大,不見縮手。包括先前十二五的「全國環境保護法規和環境經濟政策建設規劃」,對於來自於水、空氣等的污染防制,以及去年開始加速的淘汰落後產能,如:鋼鐵、水泥產業的調整。
紐約氣候高峰會在即
另外,中國煤化工的興起、淘汰黃標車的執行(排放未達國一標準的汽油車或國三標準的柴油車)、推行柴油車國四排放標準上路等,皆是目前中國降低碳排放與減輕溫室效應上持續在做的努力。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要吸引全球的目光注視,中美兩大強國的合作,才有助世界各國更重視碳排議題。
因此,若觀察甫剛結束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內容,將可看到環保議題同時也是會議環繞的重點項目之一,其中合計八大項、一一六點的內容中,氣候變遷、污染防治就占了兩大項,包括「能源與氣候變化合作」以及「環保合作」,細節囊括可再生能源領域合作、電動汽車和工業能效合作、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汽車廢氣減排等。
除此之外,即將於九月二十三日召開的紐約氣候變化高峰會,中美領導人也將同時參與,不僅為二○○九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之後,中國最高領導人將首次在國際場合上談論氣候變遷議題,同時也將為一五年上半年的巴黎氣候大會暖身。尤其是聯合國近期也趕在會議舉辦之前,發表了一份由全球主要十五個排碳國共同研究的減碳報告─深度減碳出路(Deep Decarbonization)。
二度C保衛戰
文中明確提出為確保至本世紀末全球溫度升高不超過攝氏二度,二○一○~一○○年二氧化碳累計碳排量應控制在九五○○億噸內,其中二○一○~五○年間上限為八二五○億噸。若觀察主要碳排放來源,將大致可以區分為發電、建築、交通以及工業四大區塊。其中,若要達成二度C保衛戰,十五個主要排碳國家排碳量須由一○年的二二三億噸減少至五○年的一二三億噸。
除了電力為首要配合項目之外,交通與建築減排幅度也皆近六成。而有了目標也需要有工具才有辦法執行與完成,其中報告提出三大類別先進技術以期能夠達成。技術中包含碳捕捉與封存、高續航里程電動車、電熱鍋爐與過程加熱器等,相關技術預計將在二○二○年之後大量投入使用,成為減碳的利器。
另外,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於「二○一四能源技術展望」中更是推敲了至二○五○年全球氣溫分別上升二、四、六度C的情境。IEA指出若欲抑制增溫在二度C以下,提升能源效率與增加再生能源將為最重要的減碳策略,分別對於減碳貢獻度將達三八%及三○%。其中,將以電力部門扮演最大關鍵,比重達四成,其次則分別為交通運輸與工業,各占比二成。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794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
原文網址: 先探/汽車深度減碳三重奏 | ETtoday財經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907/397964.htm#ixzz3Cj8M9wIR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earth】感受全球氣候 Air Globe 隨心所欲
雖然台灣不像有些國家有著極端氣候,夏天四十多度,冬天達到零下,但是近日的高溫也是讓人感到難受,不得不開冷氣,2014年伊萊克斯設計實驗室大賽有一件參賽作品" Air Globe “,這比好野人家的中央空調更先進,把世界各地的氣候在你家模擬!
Air Globe 的外形是一個透亮的地球儀,它置入全球各地的氣候,有溫度、濕度、風速,模擬當地的環境,甚至還有聲音,例如想感受東南亞熱情的陽光、夏威夷的海潮之聲、海風、或阿里山的空氣,都可以在Air Globe輸入任何國家的時間、地點辦到!
台灣較潮濕,使用Air Globe 後連潮濕的問題都可解決,並有空氣清淨功能。冷氣要按照空間坪數選購,若Air Globe 真的成為一個具體的產品,也應有適合使用的有效坪數,要說服消息購買使用,耗電量也會在他們考慮範圍,當有具體數據顯示使用它比中央空調更省電,會提高消費者的使用意願。
【earth】研究稱南極氣候對食物網影響巨大
美國弗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日前在《自然通訊》發表文章稱,經過長期對南極半島西部氣候變暖與海洋生物關係的研究發現,風速、海冰覆蓋面積等物理因素的變化會對食物鏈造成影響,影響范圍覆蓋單細胞海藻到高等生物企鵝。
帕爾默站是美國在南極的三座研究站之一。按照帕爾默長期生態研究計劃,科研人員每年都沿南極洲西部進行船載調查,范圍包括在帕爾默科研站附近的海域。參與研究計劃的科學家自1990年開始關注該區域。此次研究的參與者都是帕爾默長期生態研究計劃的成員。
南極西部是地球上最快暖化的地區,過去50年裏該地區的冬季氣溫上升了11華氏度。帕爾默科研站黛博拉‧斯坦伯格(Deborah Steinberg)教授說,目前海洋研究人員獲得了有足夠信息和時間跨度的數據集,進而能夠揭示氣候變化信號如何通過極地食物網進行反饋。她說:“這體現了長期生態係統監測的重要性。它能夠提供所需的數據,將信號從噪聲中分離出來,同時能夠確定動植物在自然環境中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由于氣候變暖持續影響著極地海洋生態係統,這項研究的發現將十分重要。”
研究小組發現,作為一種小型浮遊植物,海藻能進行光合作用,支持著整個極地食物網。而在南極西部的海域裏,每4至6年海藻數量將達到一次峰值。海藻爆發與“南半球環狀模”處于負位相有關。南半球環狀模是地球中緯度和南極之間大氣氣壓變化的“蹺蹺板”結構。南半球環狀模處于負位相的冬季,冷空氣南侵至南極增加了冬季的冰面面積,而到春夏季節,冷空氣急劇減少又延遲了冰面的融化。
研究參與者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海洋漁業處文森特‧薩巴(Vincent Saba)博士說:“多風寒冷的冬季海冰面積偏大,之後溫暖的春季有利于南極半島西部夏季的水層保持穩定。”在穩定分層的水層之上漂浮著融冰,形成上層鹽度低而下層鹽度高的梯度。小型植物能夠更加靠近陽光照射的表面並且能從融冰中獲取生長所需的鐵,從而導致浮遊植物迅速生長。
根據研究小組的採樣結果,該地區周期性、由氣候導致的浮遊植物激增是磷蝦大量繁殖的關鍵。而阿德利企鵝和南極食物網中其他高等動物都依賴捕食磷蝦來生存繁殖。薩巴解釋說:“當氣候條件處于南半球環狀模負位相和穩定水層的時候,浮遊植物和磷蝦大量生長繁殖,阿德利企鵝就不用遠行覓食。但當南半球環狀模處于正位相時,西北方向吹來的暖空氣到達南極半島地區,導致海冰面積減少、水層不穩定,這些都不利于浮遊植物和磷蝦的大規模生長繁殖。企鵝將不得不到遠處覓食,而企鵝幼崽得到的食物也會減少,這將降低企鵝繁殖的成功率。”
自1974年以來,帕爾默科研站附近的阿德利企鵝數量下降了85%。盡管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將企鵝數量下降歸因于氣候導致的磷蝦數量減少,證據尚不充分,但由于氣候模型預測未來一百年內南半球環狀模處于正位相的發生概率將增加,研究人員還是對此表示擔憂。
薩巴說:“根據全球氣候模型模擬到2100年‘一切正常’的排放情景假設,全球氣溫和南半球環狀模正相位發生頻率將進一步增加。即便有一個南半球環狀模正相位的時間超過磷蝦的生命周期,那也將對磷蝦的數量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森林)
【earth】新報告說2013年破多項氣候記錄
新華網華盛頓7月17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氣象學會17日在線發表了一份地球的年度“體檢報告”。報告指出,2013年全球氣候延續著長期變暖趨勢,打破包括溫室氣體濃度在內多項氣候記錄。
這一題為《2013年氣候狀況》的報告由50多個國家的400多名科學家共同完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國家氣候數據中心主任湯姆‧卡爾在電話記者會上說,這項報告評估了多項氣候指標,可以把它看成對地球的年度體檢。
報告顯示,2013年是有氣溫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之一。由于採取的分析方法不同,每組科學家得出的結果略有不同,但2013年應該介于史上第六熱至第二熱之間。從國家來看,澳大利亞經歷最熱年,阿根廷經歷第二熱年,新西蘭則經歷第三熱年。
報告發現,2013年的大氣二氧化碳、甲烷等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繼續攀升,並創歷史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2.8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達到395.3ppm。繼2012年春季在北極首次觀測到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日均值超過400ppm後,夏威夷冒納羅亞天文臺也在2013年5月9日首次觀測到這一濃度值超過400ppm。
2013年,全球海洋表面溫度同樣在上升,其中北太平洋表面溫度創造最高記錄。全球海平面也持續了過去20多年年均3.2毫米的上升速度。
報告說,2013年是北極自20世紀初有氣溫記錄以來的第七熱年,其中阿拉斯加20米深的永凍土觀測站記錄到歷史最高溫度值。北極海冰自1979年開始衛星記錄,結果顯示,過去7年也是其海冰面積最低的7年,其中2013年是第六低。
而在南極,主要由南極大陸崩解到洋面的海冰面積則連續第二年創新高,2013年10月1日達1950萬平方公裏,超出2012年的最高值0.7%。當年年底,南極還觀測到自1957年有氣溫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局長凱瑟琳‧沙利文說:“這些發現強化了科學家過去幾十年的認知,即我們的地球成了一個越來越熱的地方。
這一題為《2013年氣候狀況》的報告由50多個國家的400多名科學家共同完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國家氣候數據中心主任湯姆‧卡爾在電話記者會上說,這項報告評估了多項氣候指標,可以把它看成對地球的年度體檢。
報告顯示,2013年是有氣溫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之一。由于採取的分析方法不同,每組科學家得出的結果略有不同,但2013年應該介于史上第六熱至第二熱之間。從國家來看,澳大利亞經歷最熱年,阿根廷經歷第二熱年,新西蘭則經歷第三熱年。
報告發現,2013年的大氣二氧化碳、甲烷等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繼續攀升,並創歷史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2.8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達到395.3ppm。繼2012年春季在北極首次觀測到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日均值超過400ppm後,夏威夷冒納羅亞天文臺也在2013年5月9日首次觀測到這一濃度值超過400ppm。
2013年,全球海洋表面溫度同樣在上升,其中北太平洋表面溫度創造最高記錄。全球海平面也持續了過去20多年年均3.2毫米的上升速度。
報告說,2013年是北極自20世紀初有氣溫記錄以來的第七熱年,其中阿拉斯加20米深的永凍土觀測站記錄到歷史最高溫度值。北極海冰自1979年開始衛星記錄,結果顯示,過去7年也是其海冰面積最低的7年,其中2013年是第六低。
而在南極,主要由南極大陸崩解到洋面的海冰面積則連續第二年創新高,2013年10月1日達1950萬平方公裏,超出2012年的最高值0.7%。當年年底,南極還觀測到自1957年有氣溫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局長凱瑟琳‧沙利文說:“這些發現強化了科學家過去幾十年的認知,即我們的地球成了一個越來越熱的地方。
【earth】全球暖化 蘇格蘭人紅髮將絕跡
全球變暖,可能導致蘇格蘭紅髮凋零!專家宣稱,蘇格蘭人的紅色頭髮,源自於當地陰鬱氣候衍生出的遺傳基因,但溫室效應終將使紅髮從蘇格蘭絕跡。
紅髮人口目前僅占全球人口的1%到2%。而在蘇格蘭則有65萬紅髮者,約占其人口的13%。
專家指出,蘇格蘭的紅色頭髮和氣候相關。長期的陰霾氣候,讓蘇格蘭人蘊育出一種紅髮基因,以期在難得一見的陽光明媚日子中,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
基因檢測公司ScotlandsDNA常務董事莫法特表示,基因專家認為,蘇格蘭、愛爾蘭和北英格蘭的紅色頭髮,是當地居民接受氣候環境的結果,而如果氣候持續變暖,那麼攜帶這種紅髮基因的人口也將減少。
紅色頭髮的基因出現在人類的第16號染色體上,這表示,即使父母不是紅頭髮,只要2人中有1人帶有隱性紅髮基因,仍會出現隔代遺傳紅髮。
儘管擔心紅髮凋零,專家指出,紅色頭髮可能還會持續好幾個世代。
根據基因機構BritainsDNA,去年英國和愛爾蘭約2千萬人擁有紅頭髮基因,最多紅髮的區域為蘇格蘭西南方的愛丁堡,高達40%的人口具有紅髮變異體。英格蘭北部的紅髮基因比率則與愛爾蘭相當,約為34%。
本身擁有一頭紅髮的心理學講師麥克納爾蒂認為,紅髮依然給深厚的文化訊號。一般仍認為紅頭髮的女性多野性且性急;紅髮男人則缺乏吸引力,令人討厭。
【earth】氣候變遷,就在身邊
圖片來源 http://pansci.tw/wp-content/uploads/2014/07/%E6%B0%A3%E5%80%99%E5%9A%AE%E5%B0%8E-560x395.jpg
韓美法三國合拍的科幻史詩鉅作「末日列車」(SNOWPIERCER),描述2031年科學家為一勞永逸地解決暖化問題而發射降溫火箭,卻導致全世界進入新冰河期,僅存的人們只能生活在一輛保暖的列車上。故事中多少摻雜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由此卻能感受到全球暖化已經是深入大眾文化的議題。常聽到的口號如「正負二度C」,提醒人們將溫度控制在攝氏兩度C之內以免對環境造成更劇烈的影響。
或許你我更加想要知道的,是氣候變遷與我們生長的地方—台灣的關聯。全球平均升溫2度、4度或是6度時,對於將來的「我」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又或者是我們鄰近的地區、甚至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氣候變遷又會有什麼影響?
「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在世界各地展現不同面貌。各地人們不僅會經歷程度不一的溫度和降雨變化,每年受到衝擊的時期也不相同,因而產生各式各樣的因應手段。你可能會好奇:氣候變遷在「我」的周遭是以怎樣的面貌出現、而「我」又該如何面對呢?這時,我們就可以運用「氣候嚮導工具(Climate Wizard tool)」來體驗氣候變遷。
氣候嚮導工具誕生始於2009年,由美國自然保育協會(Nature Conservancy)、華盛頓大學、南密西西比大學、聖塔克拉拉大學以及世界銀行共同完成,目的是為了喚起整個世界對氣候變遷的關心,並且讓身處各地的人們更了解他們生活的地方即將受到的衝擊。
由於聯合國氣候變遷跨政府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IPCC)在2013年9月發表了第五次評估報告(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 AR5),修改了他們的未來氣候模型,「氣候嚮導工具」的內建資料也順勢做了更新。2013年11月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 UNFCCC)第19屆締約國會議(COP19)上,美國自然保育協會發表了最新版本的「氣候嚮導工具」,將IPCC提供的龐大氣候資料整合到這個軟體上,方便使用者調整各個變項,查詢氣候變遷將如何影響他們的所在地點。
新版本的「氣候嚮導工具」搜尋範圍包含25個國家、並提供28個降雨和溫度變化的未來氣候模型。舉例來說,我們想知道中國在西元2090年的氣候狀況,就輸入地點(中國)、時間(2090)以及可能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代表濃度途徑RCPs表示,如RCP 8.5代表到西元2100年二氧化碳濃度會持續上昇至1313ppm。
分析結果會跑出全中國各地的平均氣溫以及降水圖,從圖上觀察會發現,西藏高原的降雨量增幅是全國最高的;在墨西哥的案例中,若溫室氣體排放量為RCP 8.5,則2090年猶加敦半島的乾燥程度會上升11%,但如果排放量降為RCP 4.5,那上升值會減緩為3%。「氣候嚮導工具」當然不僅提供個人查詢的用途,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等尼羅河流域國家的管理當局也運用它來預測洪枯,進行水資源的宏觀調控。
結合了各地科學家、社區領袖和環保組織的心血結晶,「氣候嚮導工具」不只讓人們看到全球的氣候變遷趨勢,更能藉由區域性的氣候模擬,讓氣候變遷與自己息息相關周遭環境變化結合在一起,對我們的影響便不言而喻了。(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12月)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本文原發表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大觀園「科技新知」。歡迎大家到科技大觀園的網站看更多精彩又紮實的科學資訊,也有臉書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