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生命體驗
參與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是從97年《成福蜻蜓樂園》開始,那一年學校剛挖好的水草塘出現了許多的蜻蜓,我將這些蜻蜓生態的影像故事記錄下來,並剪輯成《成福蜻蜓樂園》參加徵選,得到當年自然生命印象大眾組的佳作,這是自己和自然生命印象結緣的開始。
後來幾屆因為自己已很少進行拍攝,大多都是帶著學校攝影社或是自己班上的學生進行生態記錄,所以後來幾屆的短片徵選就不再著重大眾組,而是指導學生參加親子組的徵選,每一年暑假至開學前的這一段時間,就是我們著手整理和剪輯這一年所拍攝的生態影像的開始,透過參與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讓我和學生已經習慣在這個時期去整理每一年所拍攝的生態影像作品,隨著每一年的固定參加,參與名次的好壞到現在似乎已不那麼重要了。
透過每一年的參與可以發現參加徵選的影片水準及生物類型越來越好及多樣,影片的畫質及精彩度也越來越專業了,漸漸發現,許多人也開始記錄起身邊的生態影像故事,我想這是主辦單位林務局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對於台灣生態的貢獻,發掘台灣的生態故事,讓更多的人關注自己身邊的環境與生命。
學校的水草塘,除了是我心中理想的觀察場域,也是最理想的生態攝影教學場所。在水草塘完成前,我便已經在構思「如何把攝影與水草塘結合在一起?」要準備青蛙裝、要有完善的課前準備、要先跟孩子溝通怎麼拍照……
而後,當孩子真的走進水裡,觀察自然的生態以及每一種昆蟲、花草時,這個理想終於有了進一步的實現。手握著相機,讓孩子們更有「觀察生態」的動機,他們開始等待、耐著性子,靜靜地融入水草塘,也靜靜地融入了生態攝影。而我們欣喜地見到,孩子們無論是上課或是放學後,都愛在水草塘旁流連。他們有時在這裡和同學聊天說笑,有時幾個人湊在一起,看著偶爾前來拜訪水草塘的嬌客們,一陣驚呼或是一陣屏氣凝神。生態的美、攝影的美,都在他們心中烙印了深深的印象。
而瘋狂如我們,甚至帶著孩子進行夜間的生態攝影。生態觀察的難度本來就不低,一般都市孩子進行所謂的觀察,其實只是觀察動物本身──把昆蟲放在透明盒裡,直接觀察昆蟲的特徵或是生老病死,而少有昆蟲與其他生物或環境的互動!但真正的觀察,卻是要讓孩子走進環境中,感受氣溫、空氣中溼度、感受整個環境中的氛圍,以及生物與生物間的互動,甚至是與人的互動。
生態觀察的難度高,夜間生態觀察的難度則又更高,但是這種感動與體驗對於孩子的衝擊又比白天更加強烈。因為在晚上攝影,能拍到白天看不到和許多不同於白天的景象,像是水蠆的羽化過程。「夜拍」對我和學生來說,都是非常特別的感受。或許可以這麼說:夜間的生態攝影記錄,不只是為了拍照而已。最令孩子難忘的,是在晚上穿著青蛙裝,帶著單眼相機和攝影機,走入冰涼的水中。那瞬間全身所感受到的溫度,才是孩子們對於童年、對於學習、對於生物的最珍貴回憶。
某個晚上,帶著班上的孩子,在水草塘進行了四個多小時的夜間觀察,一直觀察到晚上十點半。粗鉤春蜓進行了好幾場的羽化表演,孩子們都很專注地紀錄羽化的過程。等學生離開後,我仍繼續記錄水蠆的羽化,等所有的水蠆都出來之後,已經將近凌晨一點了。整理完攝影器材回到宿舍,我還是想馬上看看孩子們的作品,就這樣一直弄到半夜三點多還沒有上床睡覺。
雖然當時很晚了,但是孩子們的作品實在太精彩了,所以我的精神一直保持在驚喜狀態,直到整理完所有孩子的作品後才收工睡覺。所有的照片及影片都是孩子們所創作的,我知道他們會記得那個晚上的一切。因為隔天一到學校,他們仍然談論著前一晚的過程,還問我後來拍到幾點,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自己前晚的作品。這種興奮的氣氛與平常上課很不相同,這種熱烈的討論狀況,也是我們用自然課本上再多次,或是看再多生態攝影DVD都不可能達到的效果。彷彿才過了一個晚上,蜻蜓、水蠆、青蛙……等生物對孩子們來說,就已經不再只是課本中的知識。所有的知識都變得「立體」、「活」了起來,成為孩子們生命中一個真實的生命。
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故事,孩子們最有興趣;自己手持攝影、照像機記錄下的生態驚喜,最讓孩子感動,也最讓他們擁有學習動機。在水中拿著相機,和水蠆四目相望,那種體驗是白天攝影時不可能感受到的,特別是他們所拍下的精彩影像與影片都可以變成學校的教材,孩子所體會到的責任、成就、回憶,是很難以用言語訴說。
因此,「生態攝影」不但可以讓孩子拍出動人的作品,更可以讓孩子記錄下生物的食衣住行,是兼具感性與知性的活動。孩子們在生態攝影時的專注,常讓我非常感動,好像透過生態攝影,孩子們和生物間的距離就更近了!
此外,帶著孩子進行生態攝影,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透過這些課程,讓孩子們尊重生命、愛護大自然,讓他們知道生態攝影並不只是要拍到生物的精彩照片,更不能為了拍到好照片就不擇手段。相反地,很多時候因為怕會傷害到生物,所以即使明知有更好的畫面,我們也必須放棄!例如,鳥類或是動物的育雛行為,是記錄鳥類最好的時間。因為平常時拍鳥,鳥會到處飛,又容易受到驚嚇,是種難度頗高且要碰運氣的工作。但是在鳥類育雛時,不但巢是固定的,鳥也會固定的飛回巢中餵養雛鳥,一天可以飛上數十次的來回。餵食的過程也會有許多精彩的鏡頭,許多精彩的生態照片都是在鳥類育雛時可以拍攝到的。
但不諱言的事,有些色彩鮮豔且精彩的育雛畫面,其實是利用親鳥為了餵食可以不顧自己安全的天性,將鳥巢的樹枝剪下或將巢放在光線充足的陽光下,甚至還可以看到有人會利用打光的效果,去拍下超精彩的育雛畫面。
帶著孩子們進行生態攝影,是要孩子透過實際的拍攝過程知道,雖然有些畫面很難得、很珍貴,但是只要有可能傷害到生物,我們仍然應該要放棄!生態攝影的歷程其實是引導生命教育的最好方式。
文章@台灣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