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正在增強,日本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渡部雅浩率領的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的《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上報告說,在1980年代,地球平均氣溫上升約有50%是起因於人類活動,1990年代則約為60%,而進入21世紀的頭10年,這一比例則提高到了約70%。
研究小組利用電腦模擬了全球規模的氣候變動。
首先,為了排除人類活動的影響,假設從工業革命前開始溫室氣體濃度就完全沒有上升,然後輸入過去55年來熱帶海洋地區的風應力等數據,結果發現地球在1980至1990年代會變暖,但是進入21世紀頭10年後則會開始變冷。但在考慮實際的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後進行演算時,則基本重現了這30年來的平均氣溫變化。
演算結果顯示,太平洋的海水溫度變化等氣候的內部變動對於平均氣溫的影響在1980年代佔47%,1990年代佔38%,21世紀頭10年則佔27%。上述結果顯示,雖然氣候的內部變動對於全球氣候變暖有不小的影響,但是氣候變暖中人為因素的影響越來越顯著,氣候內部變動的影響相對減少。今後,隨著氣候進一步變暖,氣候內部變動對於氣候變暖的影響可能進一步減小。
渡部雅浩稱:「將來,也許會完全看不到自然變動的影響了,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暖可能會進一步加速。」研究小組認為,上述結果將有助於更加準確地推算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在預測氣候變化和製定相關政策時是一個重要的考量。西伯利亞甲烷量增而在稍早時,日本森林綜合研究所發表一份公報稱,2005年至2007年,該所研究人員在中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帶的落葉松林中,檢測了土壤吸收和釋放甲烷的速度。
結果發現,2005年和2006年,土壤中吸收甲烷的甲烷氧化細菌活躍,全年吸收的甲烷量超過了釋放的甲烷量。但在年降水量比常年多的2007年,森林土壤釋放的甲烷量則超過了吸收的甲烷量。
研究小組認為,這是由於土壤含水量增加導致甲烷氧化細菌不夠活躍,而生成甲烷的產甲烷菌的活動則變得活躍造成的。研究認為,隨著全球變暖,中西伯利亞降水量預計增加,所以甲烷的釋放量有可能進一步增加,導致全球變暖進一步加劇。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轉變專家小組(IPCC)2013年的報告曾指出,全球變暖會導致西伯利亞地區釋放大量甲烷,不過報告沒有考慮到降雨對於甲烷釋放量的影響。此次發現將有助於IPCC更準確地預測全球變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