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國際環境評論:中國的全球豬肉戰略布局
■倪世傑
仔豬下痢的疫情帶來豬隻現階段的「少子化」,3月28日收市時雖然全台成交頭數與平均重量看似正常,價格也來到80.1元/公斤稍有下降的狀況,但在嘉義朴子、台中與台南市等地區的屠宰場平均毛豬屠宰時的重量都在120公斤以下,顯示豬隻已經越來越少,以致於體重還不到120公斤就要屠宰上市了。各方都推估,端午前豬價將突破每公斤1百新台幣大洋,如果政府連平抑物價的能力都棄守了,還要你這政府作啥?
除穆斯林外,東亞國家吃豬肉吃得凶,尤其是經濟大幅崛起後的中國。中國對豬肉的需求孔急,連帶使英國的豬肉產業蓬勃發展,2013年英國向這個全球最大豬肉消費國的出口量上升92%,且英國民眾不食用的部分,主要是內臟、豬頭以及豬蹄,現在都可以透過中國這個市場賺取可觀的外匯。
中國每人年均的豬肉消費量已經大幅超過了美國,全世界半數以上的豬肉都在中國消費,中國也飼養著超過全球半數的豬隻。中國的城鎮人口於2012年超越農村人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對豬肉消費也有同樣的意義,因為城鎮人口每人每年消費的豬肉量為21公斤,鄉村地區大約為15公斤,這意味城鎮需要更多的豬肉供應,從境外輸入豬肉更形緊迫(註)。相較之下,台灣的豬肉生產與消費成就其實也相當「驚人」,小小台灣,生產著總量0.8%的全球豬肉,每人平均年消費量高達37公斤,居世界第二位。這也是為何當台灣毛豬產量減少,會引發價格巨大波動的原因,因為台灣民眾對豬肉依賴之高,且幾乎都是由國內市場供應之故。
美豬進口議題在去年曾引發國內不小的反對聲浪,主要還是禁藥使用問題。今年小豬下痢問題使得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再度表示要專案引進美豬以解決市場需求。中國早在10年前就已經開始引進美豬,2003年中國引進了5.7萬噸,但到2012年該數值已經上升到43萬噸。來自中國河南的廠商雙匯國際(之後更名為萬洲國際)甚至於去年9月收購了美國史蜜斯非爾德(Smithfield)肉品公司,中國收購的觸角已經跑到了美國本土中西部最保守的區域,美國人能不緊張嗎?
狀況可能並非如此。美國人的豬肉消費在1999年之後已經下降了,而中國的消費活動剛好使得美國豬肉產業能夠擴張而非縮減。在美國的生產成本遠低於中國,但運費與保鮮因素使得其在中國市場的價格高於中國,萬洲的收購就是為了直接獲得史蜜斯非爾德的飼養技術以及其下的廠牌。而根據服貿協議,未來台灣的豬肉將會通過這個管道直接出口。其實現在已有信功實業將台糖豬肉出口到中國大陸了。
雖說台灣豬肉的生產成本高出美國甚多,但未來出口中國的前景看漲,原因無他,距離消費市場近以及豬肉品質好,尤其是黑豬肉的口感與營養成份都比白豬肉為好,台灣黑豬的外銷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而中國廣泛地向國外進口豬肉以及糧食作物的原因,其實反映了其國內環境的惡化。中國的可耕地污染問題,主要是土地酸化、鹽化以及土壤流失,穀類作物含鎘的問題一直未曾間斷。濕地與河流也因為農民需要更多的耕地、工商業者需要更多的土地而消失,剩下的水流也因為土地過渡施肥以及工業廢棄物的增加而導致高污染。最直接的效應就是中國消費者對中國製造食品的信心崩盤。史蜜斯非爾德現在已經是個中國公司了,而她對中國消費者所拋出的訊息是美國豬肉貴一點,但是安全很多的訊息,這對中國消費者而言,確實具有號召力。
在服貿下,相信中國消費者以及諸如像萬洲這一類的國際食品跨國公司對台灣豬肉是有盼望的。一邊是糧食進口大國,另一邊是外貿脆弱性很強的小國家,兩岸經貿往來看來確實能幫助台灣農民獲利,但是,又要如何界定台灣的農業,是中國的農場,還是台灣民眾的冰箱?如果兩者都是,中間的平衡點又在哪裡?立院如通過服貿,來自對岸的貿易商又會對台灣的農業生產生態帶來何種影響?農業產業結構又會如何改變?農委會還欠一個說明。(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註:Zheng Li, Lu Fengbin and Yang Cuihong, 2013 Outlook on China's Pork Consumption. http://ppt.cc/AFNC
(圖說)雲南昆明一個豬肉攤,圖攝於2007年12月25日。(圖文/路透)
文章@台灣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