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的滋味


說起傳統甜食,紅豆內餡是少不了的角色,四十年代起,台灣開始種植紅豆,產地集中在高屏地區,以內銷為主,每年生產大約12,000噸。因為紅豆的市場規模小,價格容易受到中盤商操控,農人為了求取利潤,擴大種植面積,然而機械採收卻面臨落葉時間不一致的問題。2011年,農委會開放巴拉刈作為落葉劑使用,這個決定,將對台灣農村造成什麼影響?
一月初,紅豆收割機穿梭在屏東平原的紅豆田上,一袋袋圓潤飽滿的紅豆,是農民辛苦的成果。對看天吃飯的農民來說,作物賣出去,錢入袋,才能真正鬆口氣。今年忽冷忽熱的天氣,讓紅豆產量受影響,屏東萬丹農會秘書蔡鳳理表示,產量不到往年的三分之一。
紅豆屬於裡作作物。所謂裡作,就是利用兩期作物空檔種植的作物。紅豆在國慶日前後種植,一月初收割,成長期大約九十天,溫暖的南台灣,正好適合它的生長,讓紅豆成為高屏地區很受歡迎的作物。目前全台紅豆種植面積約有5,500公頃。主要產地在屏東萬丹、高雄大寮和美濃等地。萬丹鄉有1,600公頃,在全台紅豆年產量12,000公噸裡,就佔了七成,萬丹紅豆更是遠近馳名。
紅豆市場不大,價格大多操控在中盤商手上,農民種植需要有一定的規模,才有足夠收益,大面積種植也宣告機械化來臨。然而,為了配合機器採收,紅豆植株必須要完全乾枯,否則新鮮枝葉不但會卡住機器,也會影響紅豆風味,於是要如何讓落葉時間一致,成了紅豆農的課題。
有人使用高劑量的氮肥,像是尿素、硫酸銨;有人則用高濃度的鹽水...,每位農民都有一套因應的方法。不過最普遍的,還是使用巴拉刈除草劑,這在農委會還沒有核准使用前,就已經在民間流傳。
為了讓農民有合法的用藥依循,進一步把巴拉刈納入規範,農政單位開始針對巴拉刈進行田間實驗。2011年8月,農委會防檢局正式核准巴拉刈使用在紅豆採收,負責執行田間實驗的高雄農改場表示,只要在紅豆收穫前七天,把24%的巴拉刈稀釋200倍,第二天紅豆殘留量就會剩下0.05ppm,遠低於國家容許值0.2ppm,民眾食用安全無虞。
民眾之所以對巴拉刈存在恐懼,是因為巴拉刈屬於劇毒農藥,目前還沒有解毒劑,一旦誤食,致死率高達七成。全台因為巴拉刈中毒死亡的人數,大約就有兩到三萬,要減少誤食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禁用。但是當民間呼籲禁用巴拉刈,國際也有禁用趨勢,我國的主管機關卻認為,在還沒有找到替代性藥物前就貿然停用,將衝擊農業生產,也會導致偽藥氾濫。
農民噴灑巴拉刈後的追蹤管理,也是一大考驗。目前噴灑藥劑後,沒有告知誤觸風險的告示牌;政府對農民是否確實照比例使用的掌握,以及配套措施都不足。美濃農民曾啟尚就觀察到,有些農民會擅自把稀釋倍數降低。
也有人關心巴拉刈對環境生態可能帶來的危害,農政單位則說明,巴拉刈噴灑在葉片上,很容易被光分解,滲入土壤的機率低,不太會影響環境生態。可是分解後的化學物質,長期下來會產生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有欠缺之處。長期關心農業政策的溫仲良認為,還需要從醫學面、生態面,更多的科學證據來佐證,才能讓民眾安心。
面對巴拉刈的爭議,屏東萬丹農會要求參與產銷履歷和契作的農民,不要使用巴拉刈,打造無毒紅豆品牌。李錦川班長就是契作的一員,他使用自然熟成的方式,落葉時間比別人多上一個禮拜,當他人已經採收完畢,整地準備插秧,李班長還在等待割豆機到來。紅豆多留在田裡一天,農民的心就多擔一分險。怕下雨、怕排不到割豆機、怕價格下跌、怕來不及插秧,萬丹農會以八天內最高價格再加兩塊的價格來收購,說服農民繼續參與。
有些農民,則是在客戶要求下不使用巴拉刈。他們採用傳統手工採收,相對要花的時間和精力就更多。除了要手工拔起紅豆植株,一棵棵曬乾,還要用自製工具用力敲打,每天敲打至少四遍,確定豆莢內沒有紅豆,再用篩網去除紅豆雜質,放到太陽下曝曬,一道又一道的繁瑣工序,和機器兩個小時就收完一分地相比,效率實在差很多。
高人工的成本反映在售價上,願意支持的消費者,現在還算少數,讓他們的路走得有點辛苦。長期從事有機農業的曾啟尚,選擇一條更難走的路。他嘗試用生態友善的方式來種植紅豆,結果是草比紅豆多,想要在他的紅豆田找尋紅豆,得要撥開密密的野草,才能一探芳蹤。雖然如此,曾啟尚還是不放棄,明年還會再努力。他說巴拉刈的開放,影響最大的不是消費者的食用安全,而是看不見的生態,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其實都攸關作物生長,只是很少有人重視它們的存在。
這次農委會開放巴拉刈在紅豆落葉上的使用,反映出台灣農村社會結構性的問題。農村勞動人口老化,受制於機械和少數人手中的價格壟斷,都是現今農產品的普遍處境。要如何改變現況,溫仲良提出地區農會適度收購,就能發揮調節價格的功能,讓價格維持一定標準值。同時在消費端,消費者也可以思考改變消費行為,讓農人有合理收入,就能生產健康的產品,讓農人擁有良善的農業環境。
價格,是觀察農村問題的起點。更深層的是,在價格底下,環環相扣的農業結構。追求一個生產、生活、生態都健全的農業環境,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想要擁有這樣的環境,就得仰賴各界齊心奮鬥,這一切就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採訪側記:

看到傳統紅豆採收的方式,就能明白農人走向機械化的原因,這不只是紅豆的議題,也是農產品全面的問題。農業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算術題,加加減減就能得到答案,這層層包覆,交錯複雜的問題,就像是盤結的蛛網,牽一髮而動全身。
你知道生產健康有機的食物,農人要花多少時間精力去經營管理?農村社會能支撐這樣的耕作型態嗎?農政單位有沒有從整體去思考農業結構的問題,還是先暫時性解決局部的困擾?消費者又願意花多少錢購買有機農產品?整個社會足以支撐農村要改變,一路會遇到的困境嗎?價格,會是解決農業問題的答案嗎?
Blogger Tips and TricksLatest Tips For BloggersBlogger Tr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