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君蝶/台北報導】
隨著環境氣候的變遷、未來地球即將面臨石油短缺的問題,糧食的自給自足與農業永續發展越顯重要。「藏種於農」是由合樸農學市集結合台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銀川永續農場、伊聖詩美學生活館及豆之味豆腐坊共同推動,就是為了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維持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一個長期計畫。
「藏種於農」指的就是農民保種運動,自古以來農民自行留種,經過每年的篩選過程,便能逐漸找出最適合當地環境、氣候的品種,並且保存下來,這樣的動作無意間就替人類進行了種子保育的動作。然而,隨著商業、科技的發展,這樣農民留種自用的習慣,已逐漸被人遺忘,現在的農民多從種苗商或公家機關購買種苗,大量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不但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農民也失去了發現並保存優良品種的機會。
由於基因改造食物的普遍,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深深體會保種技術的重要,二○一○年底,合樸農學市集的召集人陳孟凱聽過了郭華仁教授的演講,便希望能落實農民保種、育種的理念,於是除了結合銀川永續農場、伊聖詩美學生活館、豆之味豆腐坊幾個多年的合作夥伴,「藏種於農」的計畫就此展開。
「藏種於農」計畫從認養銀川永續農場的兩公頃有機農地開始,進行稻米與大豆輪種、參與式育種、生態渠圳復育等工作;透過教育推廣的活動,拜訪銀川有機米的產地,讓參與者能夠深入了解農業的運作、體驗農務的辛勞,從了解產生支持的力量;參與式育種,即是希望將保種、育種的權利及技術回歸農民,重新培育適地適種的品種,不僅保障農民生計,也恢復農產多樣性。
所以「藏種於農」也希望建立一個種子交換的平台,透過種子的蒐集與交換,保存與分享種子,有興趣栽植的民眾,都可以寫信至合樸教育中心進行提供或索取種子的動作,與各地的農夫交流,同時也將這些優秀、強韌的品種留給下一代。
而「藏種於農行動工作坊」就是希望集合各界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能夠更深入了解藏種於農,並且了解這件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農業其實並不遙遠。在工作坊的活動中,合樸農學市集召集人陳孟凱,拿出了一根根稻穗,仔細的解說稻米的生產,一顆小小的種子便能長出三千甚至更多顆的稻米,但這樣高報酬率的農民,卻是經過一層層的剝削,處在社會最低層。我們身為農業的受惠者,更應該有義務去認識農業,跳脫從一貫從經濟、工業層面去看待農業的思維。
陳孟凱提到,所謂的「綠色革命」,也就是高產量品種的誕生,雖然足以養活地球上數十億的人口,但也代表農民必須配合大型機械、農藥及化學肥料的使用,農民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環境也因此受到破壞。經過種苗商的壟斷,農民也失去了種子的自主權,全球糧食供應也集中在少數品種,如果有一天氣候或病蟲害等不可抗的因素,造成這些少數品種的糧食作物滅絕,全世界也會面臨斷糧的危機。
「藏種於農行動工作坊」希望透過階段式的認識、到實地走訪農地,由觀念、實務至理論一步步體會藏種於農的重要性,集合擁有共同理念,願意長期支持的夥伴,從影響身邊的人做起。陳孟凱表示:「我們才剛起步,這是一個長遠的計畫,希望藉由一步步腳踏實地的累積,未來『藏種於農』的願景足以在社會上落實」
未來「藏種於農」除了繼續在合樸公田及其他基地,透過實際的田間操作,累積留種、保種、育種等技術層面的經驗與能力外,除了繼續積極透過工作坊推廣,也預計在全省各地農夫市集,推廣藏種於農與種子交換的經驗與做法。計畫聯絡人田麗卿表示,藏種於農是一個至少九年的長期計畫,就像一顆種子落了地,需要澆灌與呵護,我們正在播種,播下一顆顆藏種於農的希望種子;也希望播下的每一顆種子,都能萌芽、成長。
文章@生命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