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種出海稻米】系列報導之二:糯米長高高
本報2012年11月7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花蓮石梯坪海岸水梯田一改往常,成為生產糧食的基地,隨著第一批健康無毒的海稻米上市,水梯田復耕團隊馬不停蹄,繼續種植釀酒用的糯米。幾位族人農民興致沖沖,買來熟悉的種子,以傳統方式育苗,並以古法、手工插秧的方式,一根一根的種起來了,這種毅力,連農業專家都讚嘆不已。復耕團隊靈魂人物舒米如妮堅持以傳統方式育苗,為重現阿美古老農法更進一步。
以傳統育苗確保耕種自主權
今年海稻米種得比較晚,原該7月收成的水稻,延遲到8月底、9月初收割,雖然花蓮區農改場的指導人員評估,9月之後的海邊,東北季風、海風,甚至颱風頻繁,不利於稻米耕種,種植綠肥可能比較不費力,沒想到部落裡資深的農民,早已聽從長者的話,從萬榮買來一批糯米種原。老人家甚至說不出品種名,只知道到哪裡跟誰買「這種糯米品種」,這批種子在舒米的堅持下,擠出族人腦中古老農法的記憶,一一重現在海邊的水梯田。
第一次嘗試自己育苗,是一大挑戰,程序繁雜,種植過程更是辛苦十倍百倍。舒米說,不少族人認為只要到育苗場買秧苗就好了呀!但是舒米卻堅持要找回耕種的自主權,透過育苗、保種,確保生產無虞,進一步發展部落的產業。
第一次育苗就上手
這種育苗方法,幾乎失傳,也不知道怎麼稱呼這種育苗方式,這一年來陪伴部落耕種的花蓮場助理研究員林泰佑以「本田育苗」來稱呼。
舒米如妮說,首先讓種苗發酵,必須浸水2天,浮起來的種子不用(餵雞),接著將濾乾的種子放入不透氣的塑膠袋,悶2-3天,稍微長出芽來,然後移植到育苗場。在種苗場約2周時間,讓苗芽稍長,再以平的鐵鏟連根鏟起,由族人揹著種苗,用手一根一根剝開,種到田裡。
這批種苗因為不可考,也未進行種子的消毒,林泰佑建議秧苗之間距離拉大,減少感染疾病的風險。這次稻葉上即出現白葉枯病,會從葉尖往下枯萎,花蓮場建議使用亞磷酸,情況才獲改善,葉片留著枯黃的痕跡,說明了停損點。
此次種植糯米的面積,零零碎碎加起來約1甲地,到了年底或明年初就可以收成,可望釀出溼地的第一批酒。
為有機育苗打基礎
林泰祐表示,本田育苗已經很少見了,由種子直接種在土裡,而非育苗盤。這次育苗的過程是好的起步,幾乎具備有機育苗的流程,只缺交代種子來源,如果種子來自有機田,並且以有機方式,例如溫湯或有機資材進行消毒,就可稱得上是有機種子,也具備最完整的有機農法了。
林泰佑認為,復耕團隊或許可以從小面積5分地,開始發展有機種子,並從田裡生產的稻穀留種,育苗過程不使用化學藥品。未來的一年,花蓮場將持續陪伴,協助農民種出心中的願望。
首次育苗插秧成果尚未分曉,舒米如妮卻很確定,將持續傳統保種、育苗方法。這批糯米預計年底或明年初收成,將保留部分種子;只是此次收割的海稻米來不及留種,明年初仍須向玉里訂購種苗,明年種植時,將預留育種的土地。
目前港口部落復耕的水梯田尚未進行有機驗證,不過完全按照有機農法進行種植。今年海稻米產量每公頃達3000公斤,若與有機農法每公頃約生產4500公斤比較,有成長的空間。
天敵昆蟲自然而生 生物多樣性農業專家也誇
港口部落具備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包括珍貴的黑沃土。林泰佑說,黑沃土大多在極地才有,與休耕土壤累積的肥力無關,豐濱具有這種獨特的土質,適合耕種,不需要施肥。
另外,此地的生物多樣化也很值得一提。有別於生態專家關注的蛙類、兩爬、鳥類以及哺乳類的描述,農業上關注的病蟲害也因生物多樣性迎刃而解。瓢蟲、蜘蛛、豆娘的存在,幾乎不需要額外使用防治資材。這些天敵昆蟲,通常對環境比較敏感,往往比害蟲更耐受不了藥劑,牠們的存在證明了此地環境條件。
這一年來協助復耕團隊病蟲害防治的花蓮場助理研究員蔡依真說,瓢蟲會吃飛蝨和葉蟬,蜘蛛則是瘤野螟、二化螟的天敵,可保護水稻不受蟲害。而豆娘和蜻蜓都是環境指標,在乾淨的水域才看得到。
以農業生產發展部落經濟
不過,產銷班必須達10公頃面積才能申請;有機驗證也可能申請不過,所繳的費用也無法回本。
目前耕種的面積並未達到成立產銷班的規模,而復耕團隊也還在了解第一年收成是否足以支持隔年的運作,他們期待吸引更多族人加入復耕的隊伍,不只是對於環境地景的浪漫想像,而是期待發展一份支撐維持族人生計的永續產業。
因此,復耕團隊也考慮如何將生產獲利發揮最大的功能,復耕團隊成員阿寶(林佩蓉)表示,目前收成的稻穀分配是30%地主、30%耕種者,40%進入復耕團隊。這40%的獲利不會平均分給團隊成員,而是以基金方式運作,由成員討論用途,再決定如何使用,以類似社區經濟或合作經濟的方式進行。
文章@台灣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