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前線:當綠化變成廉價的遮羞布

作者:洪申翰
身為台北市民,最近如果稍作留意,一定可以發現一些轉變:人車喧囂的都市精華地段,似乎有些地方悄悄地變身為一整片的草皮綠地了。這些綠地大致都有幾個特徵:整齊的短草皮,幾棵修剪至光禿的樹,偶有一些裝飾的小風車點綴。路過的人應該都有共同的懷疑:這是公園嗎?但為何沒有路可以走進去?這是什麼時候變這樣的?是為了什麼變這樣?



■為形塑城市新風貌,台北市政府「台北好好看」系列計畫,在2009年開始,拆除市有窳陋建物,希望帶動老舊建築拆除,改以簡易綠化改變街頭景觀。(圖文/中央社)
答案揭曉:這是台北市政府所推出「台北好好看系列二」的計畫。在該計畫的官方網站上,清楚寫明了這項政策的目的:「為提升本市都市景觀、美化市容環境,推動環境窳陋建物基地綠美化,啟動都市改造。透過建物存記機制,都市計畫變更給予容積獎勵,鼓勵閒置建築物之土地所有權人主動拆除窳陋建物,將基地騰空、綠美化並開放至基地新建建物前。」

簡單說,這個計畫就是要在特定的時間內,用容積獎勵的方式鼓勵土地所有權人將閒置的土地空間綠美化。乍看之下,這確實是個改善市容,利民進步的好計畫啊!但,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踐踏永續的台北好好看
首先,這個計畫明定,所有權人必須維護美化後的基地18個月,才能夠拿到容積獎勵。但為何是18個月?很簡單,因為這個計畫正是為了配合花博而進行的短期政策。郝市府團隊為了在花博展期時,打造一個「綠色都市」,苦心孤詣想出了這麼一個鼓勵政策,希望可以把醜陋、老舊的都市空間綠美化,站在環保團體的角度,原應給予掌聲。
不過我們必須要追問下去:為什麼看似美意的都市綠化政策,竟然如此的短暫?而當我們細看這些「綠地」的模樣,千篇一律就是「整齊的」草皮,和點綴似的光禿樹木,連個走入的步道都沒有。我們想問,這種「綠地」的樣貌,要如何達到北市都更處在駁斥媒體質疑的新聞稿中所陳述的「環境生活品質改善」?更遑論在同一份新聞稿中大讚的「在都市叢林中,享受彼此友情和生活,都讚嘆台北的進步與創意」。

再者,計畫中容積獎勵的多寡,正是以「綠覆率」作為計算的基準,也就是覆蓋越多綠色的面積,容積獎勵就越高。這也難怪這些「綠地」都沒有行走進入的空間,因為在這個政策制度上,就是要你把基地用綠色蓋得滿滿的,蓋越滿就賞越多糖吃。如此,有哪個土地所有權人會想設計步道,或是其他便於親近、互動的設施呢?

從這種種的規定來看,郝市府無非就是要一個曇花一現的「樣板綠地」,來衝花博展期時的市容大面子,至於進步都市在制訂綠色政策時,後面所代表的永續意涵,早就在這樣速食邏輯下,被踐踏得一乾二淨了。

暴利蠱動出來的廉價綠化
如果我們再把目光放到這個計畫的容積獎勵上,在維護「樣板綠地」18個月後,北市府都更處的新聞稿上寫明,地主可獲得3%到10%不等的容積獎勵;如果我們以兩百坪的基地以及獎勵8%來估算,土地所有權人可在18個月後,多獲得16坪的額外容積。在這些精華地段每坪售價以80萬計算並不為過,扣除每坪建築成本約20萬,等於一塊兩百坪的基地在經過這項計畫後,輕輕鬆鬆拿到近千萬的獲利。
我們並不反對普羅市民在政府的鼓勵政策下獲得獎勵,但我們必須清楚指出來譴責的是,這是一個以巨額利潤來蠱動都市空間進行粗劣改變的廉價政策,計畫中完全看不見長遠、永續的規劃,它以制度的方式鼓勵出一個表面又樣板的綠化,並對18個月後這些新植栽的鏟滅視而不見,完全違背了環境保護及永續的精神。

在此,我們必須指出,這個綠化計畫,和花博施工期間大肆砍樹、再妝點展場花卉的政策邏輯,完全如出一轍,皆是為了短期的好大喜功,揚棄原本可能的永續都市空間規劃。我們更要再問:為何郝市府要如此匆促推行一場虛假的綠美化?這是不是為郝市長執政4年來不及格的都市規劃政策遮醜呢?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文章@台灣立報
Blogger Tips and TricksLatest Tips For BloggersBlogger Tr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