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與轉型 才能面對未來

 文/江慧儀(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專案總監 /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常務理事)

節能減碳,接下來呢?

過去數年,全球各國在共同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政治決心促使下,以及在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災害日益加劇的現實壓力試圖以各種手法來節能、減碳。然而,就在世界的公民無不在政府、民間的倡議下卯足勁,希冀扭轉人類未來的同時,英國的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推動者Rob Hopkin憂心人類面臨的不僅是更難以預測的未來,更應思考產油頂峰期(Peak Oil)來臨所將引起的骨牌效應。在氣候多變、能源日益珍貴難以取得的多重考驗與挑戰下,持續的減碳的行動雖不可或缺,調適與轉型並積極地面對未來,才是人類生存的關鍵。

創造社區韌性(Resilience),積極面對未來

Rob Hopkin以樸門永續設計的倫理(照顧人、照顧地球、分享多餘)與十四項設計原則為指引,與他的學生們共同發想出一個草根行動計畫,目的在提昇民眾意識,並透過積極正面的行動,引領社區轉型,從過去非永續的生活型態與思維走向永續、健康的未來社會。一個轉型的社區是具有韌性的社區,即使遭遇人為與非人為災害,都能透過社區的力量更快速地從傷害中恢復。

這個強調以社區為本的行動計畫不僅在英國風行開來,也引起國際間關心地球與人類社會永續性的人士認同,因而如火如荼地發展成為「轉型期運動」 (Transition Movement)。「轉型」意指現在的人類社會正處在轉型的十字路口,我們一腳踩在仰賴化石燃料撐起的經濟掛帥社會,另一腳卻想要脫離石油上癮症以及種種為現代人類帶來空虛憂鬱污染與不快樂的生活模式,企圖尋找人類新的出口。轉型期運動強調,人類不會在一夕之間從不永續的社會成為永續的社會,但處在轉型社會的人們卻能夠透過草根的行動扭轉世界的走向,是一個強調正面行動、慶祝式的環境運動。

社區轉型三要素

轉型運動強調,轉型沒有制式的公式與配方,每個社區應從自己的需求出發,發展出自己的轉型策略。然而,轉型有三大要素,可以協助社區建立韌性:
  • 多樣性:例如轉型策略與行動的多樣性;參與者的多樣性;社區土地利用規劃的多樣性以及公共設施的多樣性;社區資源(例如,水、能源等)取得管道的多樣性等。
  • 模組式的策略與行動:社區中不同的社群、團體或組織透過不同的行動,共同朝向建立社區韌性的目標。例如,婦女組織組成在地飲食採購與飲食教育團體;學校採用在地生產的農作物作為校園午餐的食材。這兩個例子也都與創造在地經濟有密切的關係。
  • ‧緊密的回饋系統:一個具有緊密回饋系統的社區,能夠很快地回應社區成員的需求與變化,因此成員中的關係緊密如一張複雜的網絡。當網絡的一端有任何變化或受到有形或無形的威脅,都能夠傳達到整個網絡的社群中。通常,更能夠形成互助與互惠的社區關係與因應的系統,讓社區更健康、健全。
 在台灣,或許轉型運動這個詞還不普遍,但已經有各種具有轉型運動精神的行動在各地發酵、成長。例如:在地經濟、在地飲食運動、綠色建築等。以下藉由介紹一些具有轉型運動要素的行動案例,並以幾個樸門永續設計的原則來舉例:

都市農耕與社區支持農業(樸門原則:有效率的能源規劃)

 根據英國一項針對全英八十四個推動轉型運動的社區、鄉鎮與城市所做的研究,此一運動最受歡迎的行動是藉由設立社區農園推動都市、推動郊鄉的食物生產系統,以及透過參與社區支持農業(CSA -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來減少運輸食物的能源消耗,降低食物里程。

 都市中的社區農園通常是將都市中的荒地劃分為小園圃供都市人租用,它可以提供都市居民學習自己生產食物的機會,更能拉近都市居民與土地的關係。古巴在1990年代遭受美國實施 禁運而導致一夕之間喪失進口能源與外來物資,在那一段特別時期,古巴人就是以各種規模不一的社區農園所支撐起的都市農耕來提供哈瓦那等大都市80%的生鮮蔬菜。而所謂的社區支持農業最早在1980年代由一群日本婦女發起。這個系統指的是在一年的生長季前,民眾以繳交會費的方式集資,支持農民未來一年耕種的所需投入的部分成本。而進入收成期之後,會員可以定期取得農園的農穫。

 社區支持農業的意義在於由消費者與生產者共同承擔各種食物生產系統中所可能遭遇的風險與甘苦。若幸運地遇上收成豐盛的季節,會員可以分得較多的農產,而萬一在生產季時遭受自然災害而有損農收,會員也不應要求退費,以表現共同承擔食物生產風險的承諾(在台灣,消費者對社區支持農業的承諾仍有待提昇)。會員也能在農忙時前往農園幫忙,透過與農民、土地的互動將更瞭解食物的來源,且更會關心土地的健康。這樣的系統不僅確保農夫能安心地為消費者生產健康無農藥的食物,更具有引導目前的社會漸漸脫離對化石原料的依賴以及確保糧食安全的積極意義。

 除了前述兩種較正式的食物生產方法外,都市中也有一些以游擊式農耕、製作與投擲種子球復興都市荒地的城市農耕游擊隊,讓大自然決定種子球中哪些菜籽可以適應環境生存下來,而長大的菜苗或果樹,則可以慷慨地與都市遊民等需要食物的人分享。

在地經濟 – 社區貨幣與時間銀行(樸門原則:小而慢的解決方法)

 金融風暴與近年因氣候變遷引起的自然與非自然災害讓許多人領悟到,人類目前高度仰賴全球經濟系統與中心化的能資源供給模式(水、電、燃料、食物…)是值得質疑與重新思考的。當人們所倚賴的系統崩解,有多少現代人能夠從容自保?1970年代,美國紐約州的綺色佳市(Ithaca, NY)首創社區貨幣制度,隨後也有世界各國的許多城市加入社區貨幣的推動行列。

 近年,在轉型運動的驅動下,社區貨幣與時間銀行再次成為推動「去中心化」、在地經濟與友善地球的重要策略。社區貨幣是由某區域(城市、社區)自行印製、發行的「鈔票」。它與新台幣一樣,可用來進行貨品或服務的交易,但其精神卻大有不同。在地貨幣是一種輔助型的貨幣,並不是要取代國家貨幣。然而,使用社區貨幣,可以實現經濟互助,增加使用者之間的信任與溝通。同時,無論這些貨幣如何流通,交易行為所產生的價值都將回饋到社區的居民本身。持有貨幣的居民將會自然尋求在地消費,進而促進在地產業的發展,可以將財富、消費力與幸福感留在社區內,不會被連鎖商店或跨國企業帶出社區或我們的國家範圍之外。

 當在地貨幣系統達到適切的規模時,貨幣的流通可以鼓勵在地居民創業,發揮所長,讓社區的生活更符合正義的原則,因為消費者會很清楚地知道所使用、購買的貨品或服務是從何而來,不用擔心自己成為血汗工廠的支持者、兒童權或勞工人權的間接加害者。在地消費也可減少不必要的運輸交通消耗,有助於節能抗暖化,維護地球環境的健康。目前,全球社區貨幣的數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同時,國際交易網絡Global Exchange Net 更嘗試著將各國的在地貨幣連結,組成一個國際的交易平台。例如,在倫敦的某社區貨幣,可以跟加拿大的某社區貨幣做直接的交換。這個國際性的社區貨幣交易系統將社區貨幣的應用性提升到另一個充滿潛力的層次!

照顧地球、照顧人、分享多餘

 當轉型運動的推動者以各種策略、行動與技術來試圖扭轉社會的發展走向、解決人類自己所導致的種種問題時,重要的不只是行動的技術。人與人以及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相互尊重、互助、互惠與互賴的關係才是驅動社會轉型的主力。因此由樸門國際社群的草根行動所孕育出來的轉型期運動是以「照顧地球、照顧人、分享多餘」這三個倫理為指導原則。無論在職場、家庭或學校中,這三個倫理都提供了我們讓世界更好的指引方向。而你就是台灣能否轉型成為永續社會的關鍵人物,我 們可以開始以自己的力量與創意,加入轉型運動的行列!



資料來源:低碳生活部落格





Blogger Tips and TricksLatest Tips For BloggersBlogger Tr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