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遺世獨立的生態演化天堂─ ─馬達加斯加
作者: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講師/生態保育工作者)
馬達加斯加位於位在非洲大陸東邊,是非洲第一、也是世界第四大的島嶼,曾被稱為世界第八大陸,長約1600公里,寬約570公里,面積約58萬平方公里,為台灣的16倍大,但人口數卻與台灣差不多,首都及最大城市為安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境內分為五個地形區域:東部雨林、北部山地、中部高地、西部石灰地形及西南部刺林。
馬達加斯加。(攝影:林貞妤)
中央海拔800~1800公尺的高原地區擋住了從印度洋吹來的溫暖潮濕季風,造就了東部富饒多雨的雨林,與西邊乾旱的乾燥季節性落葉林及石灰岩地形。東南部1~4月易受颶風影響,而位於島嶼北端的察拉塔納納山高達2876m,是全島最高的山峰。
大陸板塊分離 造就高度特有物種
根據大陸板塊學說,兩億到五億年前的岡瓦納(Gondwana)大陸是今天南半球大陸的前身,這塊超級大陸在漫漫歷史中進一步分裂成今日的印度古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紐西蘭島嶼、澳洲大陸、及非洲大陸。很多動物的起源便發生於岡瓦那大陸時期,如長鼻類(大象等)、古齶類(鴕鳥等),也解釋了非洲與南亞,或非洲與南美之間動植物區系的相似性。
狐猴。(攝影:林貞妤)
而馬達加斯加自1億6千5百萬年前開始脫離岡瓦那大陸,與現今的非洲大陸分家後,於8千8百萬年前又再度與現在的印度分家,這個印度洋上的島嶼國家,因為長時間的孤懸海上,經過不斷的隔離演化,島上便成了動植物的演化天堂。
馬達加斯加相較於它的鄰居──非洲大陸,在演化過程中受到外來的干擾較少,大部分的動植物於是保留了較原始初期階段的型態,或隨著島上特化的結果另形成一演化分支,如島上最有名的動物──狐猴,便被認為與非洲大陸夜猴有著共同的祖先,但隨著時日也演替成特有的一群哺乳物種。
馬達加斯加擁有的動物種類高達80%為特有種,換句話說,如各種狐猴、安哥洛卡象龜(Astrochelys yniphora)、馬達加斯加海鵰(Haliaeetus vociferoides)等,是在世上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獨特生物。島上的298種鳥類中,其中有33%是特有種(Clements等的世界鳥類名錄6.5版, 2010);將近100種特有狐猴,如體型最小的鼠狐猴(Microcebus, Mouse lemur)到最大的大狐猴(Indri);約300種蛙類;超過300種爬蟲類,全球66%的變色龍也是在此發現,神奇的是,島上的蛇類沒有一種是有毒的。如此獨特的生物資源,吸引了無數的生物學家前來這個天堂探究演化學上的奧秘。
麵包樹。(攝影:林貞妤)昔日的綠色國度已不復存在
馬達加斯加的植物相依據當地的氣候與地形,主要分為3條南北走向的植披帶,分別為東邊的雨林區、中央平原區,和西邊的乾燥沙漠與落葉刺林區,每一區都有著極為獨特的植物呈相。
島上有13000種植物,其中有90%為特有種。東邊雨林涵蓋了馬島境內最高的生物多樣性,鳥巢蕨、藤蔓、蘭花等茂密生長著。9~11月是許多植物的開花季,吸引不少動物爭相覓食。西邊則有6種猴麵包樹,樹型奇特有趣,也是提到馬達加斯加這個國家時,最讓人深刻印象的代表物種之一。
然而這些珍貴的當地生物資源,也不乏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原因是這些動植物獨立在該島演化了千百萬年,往往分佈地點相當狹窄,對於環境劇變的適應力也相對微弱。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馬達加斯加過去曾有過大如大猩猩的古大狐猴Archaeoindris,又稱馬島猩態狐猴,屬於古原狐猴亞科,這種狐猴體型龐大,推測體重介於180~200kg!而馬達加斯加的東邊鄰居──模裡西斯(Mauritius),是個擁有純淨海岸的國家,也曾是世上唯一住有多多鳥的地方。歷史記載上,多多鳥是種笨重的地棲型鳥類,體重可達12公斤以上,因為容易捕抓,該鳥已於17世紀末由於人類的獵捕活動而絕種。現於島上有座自然博物館,存放有一隻多多鳥的標本,提醒著世人過去這世上曾存在的美好事物,與放眼未來的保育工作。
馬達加斯加過去曾被稱之為綠色國度,卻因為工業與金礦等開採,加上居民依舊以焚燒木材為主要生活燃料來源,現在島上超過85%的土地已遭人為燒墾砍伐,所幸目前馬達加斯加政府在境內各區成立了小面積的國家公園和保護區,保護珍貴的生物相,讓演化力量有機會在快速變遷的社會滾輪下,繼續緩慢創造多元奇特的生物樣貌。
文章@台灣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