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亞太學者齊聚一堂 共謀太平洋珊瑚礁生路

本報2014年6月24日屏東訊,林育朱報導
每4年舉辦1次的亞太珊瑚礁研討會(Asia-pacific Coral Reef Symposium,APCRS)今年邁入第3屆,首次應邀來台舉辦,6月23日於墾丁展開。來自日本、韓國、馬紹爾群島、沙烏地阿拉伯等39個國家,500多名學者、NGO工作者齊聚一堂,交流分享研究成果。


生機盎然的珊瑚礁生態系(海管處提供)

因應珊瑚礁日益升高的生存危機,以及全球暖化、海水酸化、汙染、陸地開發或過漁等威脅,今年會議主題訂定為「變遷中的海洋──亞太珊瑚礁的挑戰」(Challenges of Asia-Pacific Coral Reefs Under the Changing Ocean),邀請各國學者針對此一命題,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期望集合眾人智慧,協助珊瑚礁在日益惡化的海洋環境中存活下來。

印尼傳統智慧管理 魚群數回升 觀光壓力仍在

來自印尼的Purwanto分享Raja Ampat的海洋保護區如何利用傳統文化Sasi和分區管理,使保護區的漁業利用更加永續。自2008年監測開始,用Sasi管理的分區,都能發現石斑、笛鯛等魚群數量的明顯上升,該保護區的生態恢復力(resilience)也獲得提升。

Sasi是Raja Ampat當地住民恪守的傳統文化,概念上和達悟族的飛魚祭類似,Sasi對於捕撈範圍、漁具、捕撈物種或捕撈時間都有嚴格限制,每年在固定時間當地漁民才能進入部分礁區捕撈,並且禁止外人進入捕撈。

印尼國土幅員廣闊,再者因為由許多島嶼組成,不同島嶼上的住民各發展出獨特文化,印尼政府頗為尊重住民自治。然而Purwanto也坦言,Sasi只能管理當地漁民的行為,而Raja Ampat是著名的潛水勝地,日益增加的觀光客對於礁區造成的壓力將是他們未來要面臨的課題。


印尼Raja Ampat的海洋保護區。(圖:Adam Howarth)

美研究:珊瑚幼苗數正下降

美國研究機構Bigelow Laboratory for Ocean Sciences的Nichole N. Price則分享蒐集珊瑚幼苗相關文獻並分析的結果。他們發現,以緯度20度為分水嶺,可看出珊瑚幼苗歷年來的數量增減情形不一。例如,低於緯度20度的區域,1980年代和現今的珊瑚幼苗數量相差6倍,而高於緯度20度的區域,卻觀察到珊瑚幼苗數量和種類的增加。

即便珊瑚似乎開始逐漸適應,並採取遷移策略面對全球暖化,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全球珊瑚幼苗數量已是處於下降趨勢,珊瑚幼苗同時附著的事件頻率也越來越低。

泰學者:生態恢復力不可逆 應列評估指標

而泰國宋卡王子大學的James D. True則以泰國現行海洋保護區的管理提出反思,表示在海洋保護區的劃定、管理上,應該加入珊瑚礁區的生態恢復力(Resilience)作為評估和參考。

IUCN曾在2009年出版「如何評估珊瑚礁生態恢復力」(Resilience Assessment of Coral Reefs)工作手冊。一地的珊瑚礁生態恢復力可透過多個數值量測後估測得出,通常由此地珊瑚的生長力(Regrowth)、生殖力(Reproduction)及幼苗入添數量(Replenishment)決定。

James提醒,生態恢復力常處於變動,並非穩定不變,也無法透過人為干預增加,但我們可以透過決策和管理,防止當地的生態恢復力下降,例如管制遊客數量、減少陸地開發等。而因為不同地點的生態恢復力不一致,在針對擬定因地制宜的管理或保護策略,甚至是增強各保護區間的連結性時,都可成為參考依據。

全球珊瑚礁區現今面臨許多威脅和困境,將近80-90%的珊瑚礁正在衰退中,學者、專家對此莫不憂心。亞太珊瑚礁研討會為期5天,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和教育部主辦,希望經由此次研討會,為珊瑚礁保育尋求更加具有實務、發展可能的對策。






文章@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Blogger Tips and TricksLatest Tips For BloggersBlogger Tr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