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暖化難擋? 高山哺乳動物 70年分布上移千尺


本報2014年5月15日台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全球暖化熱得受不了,對棲息在高山的野生動物,有什麼影響?學者花費近5年,監測雪山9個不同海拔高度的哺乳動物,對照70年前日本學者鹿野忠雄的研究結果,發現多數物種都往海拔更高處遷移,中大型哺乳動物分布,甚至上升了1,000公尺。

學者花費5年監測雪山不同海拔高度的哺乳動物,發現暖化使得多數哺乳動物往多數哺乳動物往海拔高處遷移。圖為雪山黑森林,長鬃山羊。攝影:陳逸文
高山生態  易受氣候變遷威脅

高山與兩極是陸域生態系中,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良恭指出,哺乳類動物在生態系扮演著食物鏈高層或初級消費者,最易受到環境變遷而影響生存,因此也最適合做為生態指標物種。尤以當今面臨氣候暖化趨勢,高山地區哺乳動物垂直分布界線的移動特別值得關切。

氣候變遷對於台灣哺乳動物垂直分布,近百年來變化如何?2009年由雪霸國家公園委辦的「高山生物地理國際研討會暨紀念鹿野忠雄(Tadao Kano)發表雪山動物地理研究論文70週年」,以雪山山脈為範圍,重啟高山生態系研究調查,計畫於去(2013)年告一段落,6日於雪霸國家公園2013年成果發表會上,展現研究成果。

林良恭研究團隊自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沿雪山步道設立9個不同海拔的樣區,記錄雪山地區的哺乳動物,分析各物種相對數量及不同海拔(海拔梯度)的分布變化,對照日人鹿野忠雄1940年的調查資料,瞭解環境與氣候變遷如何衝擊哺乳動物生息。

調查對象涵蓋中大型哺乳動、小型囓齒類及鼩型目動物、以及翼手目的蝙蝠等3大類,共計30種哺乳類動物。
小型哺乳類:垂直分布上移超過200公尺

在小型哺乳類動物部分,研究團隊捕獲數量最高的是森鼠,為高山生態區域中小型哺乳類的優勢物種,分布區域極廣;

高山白腹鼠分布由中海拔至高海拔森林性物,、黑腹絨鼠和短尾鼩主要分布在中海拔,高山田鼠則分布於較高海拔,與黑腹絨鼠在海拔分布有明顯區分。

    黑腹絨鼠與高山田鼠目前分布海拔高度區隔約在2,800~3,100公尺而言,相較於鹿野的2,400~2,700公尺,提升約400公尺。
    森鼠分布上界由鹿野的3,300 公尺提升至本計畫3,886 公尺的樣區,提升約500公尺。
    短尾鼩分布上界由鹿野的3,000 公尺提升至本計畫3,200 公尺的樣區,提升200 公尺。
    食肉目的小黃鼠狼的分布比以往所知更為廣泛,但是族群數量仍然未知。

雪山七卡,森鼠。攝影:陳逸文雪山登山口,黑腹絨鼠。攝影:陳逸文
中大型哺乳動物:垂直分布約上升1,000公尺

研究指出,中大型哺乳動物垂直分布,70年來的環境變遷影響下,至少提升1,000公尺左右。

研究發現,山羌是高山生態區域中,中大型哺乳類的優勢物種;從中海拔約2,100公尺的登山口,至高海拔約3,600公尺的圈谷及翠池,皆有相片紀錄,與當年鹿野調查,山羌分布為0~1,800公尺明顯不同。

本次研究發表顯示,山羌是高山生態區域中,中大型哺乳類的優勢物種,與當年鹿野忠雄的調查結果明顯不同。圖為雪山七卡,山羌。攝影:陳逸文。

鼬獾海拔垂直分布上界,推測約為3,100公尺,與鹿野資料0~900公尺相比,上升近2,200公尺;主峰海拔3,886公尺,應為目前已知台灣獼猴分布的最上限,比鹿野資料中分布上限為3,000公尺更高。

而過去鹿野調查顯示長鬃山羊分布範圍為600~3,600公尺,本次研究調查則顯示長鬃山羊應屬分布於較高海拔的物種,也可能此物種已漸往高海拔處集中。

2010年度於黑森林樣區拍攝到食肉目動物白鼻心,海拔約3,300公尺,遠超過鹿野調查0~1500公尺的海拔高度,也是目前白鼻心被紀錄到最高海拔處。林良恭表示,5年來的調查僅拍到一張有效照片,是否其他海拔樣區也有族群活動,須待進一步監測。

雪山黑森林,白鼻心。攝影: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野生動物生態研究室

而調查迄今,尚未發現一些高山型食肉目動物,如黃喉貂及黑熊等。可能因相機位置,或因族群量稀少;但曾有旅客目擊台灣黑熊紀錄。
高山蝙蝠  須更全面監測

調查期間共發現2科5種17隻個體的蝙蝠;超音波偵測器調查結果,則尚有3種蝙蝠物種的記錄,合計約3科10種;遠低於目前台灣地區已知的5科35種。研究團隊認為,可能與雪山地區調查樣區海拔高度較高、氣溫較低,以及調查網具數量較少所致。

未來尚須廣設超音波偵測樣點,進行全面性大規模的蝙蝠物種調查。
氣候變遷、棲地干擾  海拔越高、族群受影響越大 

至於影響物種分布上移的因素為何?根據國外研究經驗,無法以單一氣候或環境因子,有效說明與分布間的關聯。研究團隊建議,未來針對氣溫及降雨量等氣候因子的分析,應配合其他相關環境因素一併分析,並需針對各不同類群的物種生活特性比較。

研究報告也指出,已知當氣候變化或棲地干擾時,越高海拔族群受到的影響越大,因此沿著海拔不同梯度進行監測調查,有助於瞭解哺乳動物的分布變化狀況。

林良恭說,以保育的長久觀點而言,為維持動物族群存續,應避免形成地域性小族群。
從植物開花結實物候 看見環境變化

植物物候現象反映環境變化,是氣候變遷的重要生態指標。而物候(phenology)指的是自然界動植物與環境條件週期變化間的相互關係,舉凡候鳥遷徙、動物冬眠及植物開花等現象與氣候之關係;也是自然界非生物變化,如初霜、解凍等,與季節氣候的關係。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副教授曾喜育指出,雪山高山地區是台灣具代表性的高山生態系之一,至今仍保存著完整自然資源,在嚴苛氣候條件下孕育了不同的植物社會,動、植物資源迥異於其它生態系,一直是許多研究學者關注之區域,極需進行調查及長期監測。

全球暖化對高山植物之生存環境造成威脅,平均溫度的提升,生存於高海拔的物種無處可退,勢必要改變生存策略。

因此,藉由開花物候觀察、植群生態研究,了解物種生長及繁殖機制,綜合氣候變化進一步研究、探討,得知物種的生存策略,對於未來的物種資源保育可提供相當重要的資訊。

監測高山植物開花結果物候,監測氣候變遷。圖為高山薔薇。攝影:曾彥學。高山薔薇開花。攝影:曾彥學。

※註:日治時代動物學者兼人類學家的鹿野忠雄(Tadao Kano),其於1940年所出版的論文,即以雪山為研究地點,調查區域由300~3,800公尺左右,包括低海拔區的東勢一帶,探討屬於動物地理學方面的問題,其調查共列出42種哺乳動物。



文章@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Blogger Tips and TricksLatest Tips For BloggersBlogger Tr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