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th】【生物多樣大學堂】生物多樣性公約、文化保存與多樣性的價值:張文貞老師專訪
作者:台大無限期支持生物多樣性團隊
張文貞老師是台大法律系教授,關注的領域包括人權與環境法。藉著本次訪談機會,張老師從法律面為我們介紹《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內涵。許多非主流群體的傳統文化及生活方式蘊藏許多生物多樣性的知識,因此公約特別提到納入這些群體參與的重要性,藉此讓人類對生物多樣性有更整體、全面的認識;此外老師更進一步指出,在確保非主流群體參與的同時,也要能夠保存他們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否則一旦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不消失,生物多樣性的知識也會隨之流失。最後,老師期勉我們在關心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能對多樣性的價值有所覺察、省思,進而看見不同的觀點、文化與生活方式。
《生物多樣性公約、文化保存與多樣性的價值:張文貞老師專訪》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特色
從學法律人的角度,談到生物多樣性,第一個想到的是《生物多樣性公約》,而它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公約,因為早期國際環境法的立法大多是為了因應人類行為對環境造成的汙染、破壞以及健康威脅,而《生物多樣性公約》卻特別重視、關心地球生態環境的價值與保存。此外,《生物多樣性公約》也包含了許多我喜歡的價值:第一,它在「序言」中確認生物多樣性是是全人類共同關切的事項(common concern of human kind)。第二,它特別舉出了一些跟生物資源有密切互動、連結的婦女、原住民與地方居民等非主流群體,有了他們的幫助,人類才能夠進一步知道到底要保存的生物多樣性是什麼。最後,《生物多樣性公約》標舉了世代正義、永續的價值觀,也是我很喜歡的價值。
《生物多樣性公約》還有一點非常難得的是「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的精神,它的「序言」就有提到「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減少或損失之威脅時,不應以缺乏充分的科學定論為理由,而推遲採取旨在避免或盡量減輕此種威脅之措施」,而當然《生物多樣性公約》還是有一點保守,因為它只說在「有嚴重威脅時」,這當中的確有矛盾:如果不確知、沒有充分的科學定論,如何能判斷是嚴重的威脅?所以這裡有很多做價值決定的兩難,也反映政治角力在國際規範協商過程中的運作,然而相較於當時很多公約沒有納入預警原則,《生物多樣性公約》至少還是很早就願意去確認這件事情。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侷限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規範內容是程序取向的,亦即它主要是要各國盡可能去調查、認識及保存生物多樣性,並且重視資訊的建置及分享,以及國家之間的合作,而不是實質管制取向,例如它沒有規定「如果濫用生物多樣性會受到什麼處罰」。因此,比較重視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育的人可能會覺得不夠,但是考量到幾乎全世界的國家都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再加上我們對於生物多樣性所涵蓋、需要被保存的範圍與程度還不夠清楚的情況下,《生物多樣性公約》會是程序取向並不令人意外,而儘管公約內容不是實質管制,至少方向是對的,例如它讓弱勢群體有機會參與、要求資訊透明並且重視程序等等。
《生物多樣性公約》另一個比較可惜是,雖然它確立了獨立人類之外的生態環境之價值與保存,卻還是確認了一個國家在其主權範圍內享有使用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權利;儘管如此,它至少確認了使用必須合理(考量後代、正義、弱勢群體等),並且要確保不會對他國的領土資源造成傷害,而這個「傷害可能跨越國境」的概念也凸顯了環境生態的連動本質。
生物多樣性的保存也牽涉到文化與生活方式的保存
《生物多樣性公約》非常很難得,因為這是一個不只考慮到科學家,同時也把原住民、婦女及在地社區等角色都放進來的公約。此外,我認為如果要真正保存生物多樣性,也會牽涉到把存這些人的文化與生活方式,當中的原因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以原住民為例,如果所有原住民都離開傳統場域,和我們過一樣的生活,在失去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同時,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知識也會隨之消失,那確認原住民的特殊角色對生物多樣性的保存就沒有意義了。關於保存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另一個面向,就牽涉到我平常也很關心的國際人權公約等議題。
所以回過頭看就會覺得很有趣,雖然我一開始喜歡《生物多樣性公約》,是因為它讓我們人類願意共同關切並獨立地去保存這個地球的生態資源,可是這到頭來還是跟我們的生活方式有關係,因此我們必須去標舉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真正了解生物多樣性;就此角度而言,「生物多樣性」本身就會變得不只是一個自然科學、生態的概念,還包含人類、文化的面向。這也許是我從比較法律、人文的思考,目的是希望能提醒關心生態的人。我相信大多數關心生態的人自然會關心這些,只是不見得會時時刻刻反省這件事情,而時常地反省這些不同的弱勢群體、這些紛雜的文化本身,是開啟我們理解生物多樣性的一把鑰匙。
關心生物多樣性的同時 也覺察多樣性的價值
由於生物多樣性背後的文化多樣性的內涵、要我們能夠去認識各式各樣不同於主流文化的價值,讓我自己在生活中、在做法律研究的時候,會很在意自己是不是有去看到不同的視角,會提醒自己是不是注意到婦女、注意到同志或原住民等弱勢群體。
雖然台大年輕一代的同學已經是全球化脈絡下的弱勢,許多年輕人關注的議題,以及近年老年化、高齡社會的問題,都不是台灣所獨有的,而是整個全球的經濟政治脈絡發展下的現象。年輕人是弱勢的階級,但台大的同學在弱勢階級裡還是算比較有優勢的,所以我就會用同樣勉勵我自己的方式來期許同學,在關心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能夠對於多樣性的價值有所覺察:是不是真的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角度,然後能夠去欣賞它。在我們人權領域有句話:「最大的人權侵害不是直接侵害人家的人權,而是看不到人家的存在。」只有真的看到這些不同、各式各樣的存在,然後你才能欣賞它,然後才能真的擁抱。很多時候我們連看到都沒有看到,因此我會覺得這是我們都要常常提醒自己的。
※ 本文轉載自無限期支持生物多樣性-台大生物多樣性日系列活動FB粉絲頁。
文章@台灣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