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虐貓虐牛新聞多,野豬頻頻見報,一個電話即可操生死!?臉書上有人寫道:「野的是豬,還是人?」答案分明。城市和人和自然界密不可分,好好上一課與自然共存的課,課場可以是秋冬觀鳥熱點,也可以書為師,看清香港塵世美。
記者:邵超
攝影:潘志恆、林栢鈞、部份圖片由香港觀鳥會提供
市區觀鷹亞洲最佳
一到秋冬季,大批冬候鳥來港報到,麻鷹亦不例外,馬己仙峽整片山谷便是牠們的豪宅。香港觀鳥會早在十年前便成立麻鷹研究組,創始成員之一的葉志立博士說:「雀鳥在繁殖時才需要築巢,但晚間便會在樹上休息,這個山谷下較多適合麻鷹體形的大樹。」小組每月定期在港島半山僑福道、昂船洲及西貢進行麻鷹晚棲數目數算,在秋冬遷徙季節,數算調查更擴展至西貢及赤柱等地,加上一年一次的繁殖季調查,構成本地麻鷹的種群及繁殖情況的資料庫。每次數算至少二人一組,採訪那天,太陽下山前80分鐘,他跟新組員劉家浩便開始忙碌的數算工作,總數目取二人數算的最大數目為準,新丁如我,一看到有雀影拍翼掠過,便大叫麻鷹,其實是麻雀。問他數算技巧:「最重要心靜。」香港人是那種即使不看電視也要聽電視的寂寞人,來到這裏,心靜自然聽到聲音。葉志立說逐隻數是低手,十年有功,他看的是一片天空,眼前情景,想起姑姑讓楊過抓麻雀。當天肉眼便可見到近二百隻麻鷹翱翔天際,葉志立說:「晴天黃昏日落前半小時,數十隻數百隻同時回巢很壯觀。」太陽下山後,他提醒我們不久,稍一不留神,麻鷹群便消失得無影無蹤,猛禽胸藏時鐘,消失的一刻,黑暗同步吞噬都市,眼底殘留着麻鷹優美的盤旋,感覺奇妙。晚棲的麻鷹會筆直飛往山谷上空,然後弓起雙翼盤旋尋找「睡床」,看牠們乘風盤旋的姿態,Black Kite或黑鳶都改得貼切。
葉志立博士:「陰天麻鷹回巢的時間分散,晴天較常看到多隻齊飛;去年氣溫很低的一天也是晴天,天空落起流鷹雨。」
劉家浩說:「麻鷹在港的數目很多,牠屬於食物鏈較上層動物,所以牠如何在港生存,另外麻鷹晚棲回巢亦很引人入勝。」
■堆填區餵飽群鷹,秋冬季數目激增。
■堆填區餵飽群鷹,秋冬季數目激增。
相信大部份香港人只在聽到「認住呢隻鷹」時,親切感才油然而生。香港野生雀鳥受保護,私養是犯法的,麻鷹不像相思、鸚鵡可愛,生來沒有寵物的命,想起牠不擇食吃腐肉的習性,對牠有所偏見,事實是牠雙翼不利急速捕食,只能吃不動的屍體。用鷹眼看香港,香港的覓食地點改變了:「因為麻鷹是吃腐食的動物,所以牠需要尋找死魚、壁虎、青蛙、腐肉等,昔日在魚市場及肉食市場死魚、腐魚丟在一邊,但現在衞生情況改善,麻鷹反而在堆填區找到肉吃。香港城市的發展,像麻鷹這類猛禽的存活,側面反映香港生態轉變。」公司就在堆填區旁,麻鷹的身影總在將軍澳徘徊,城市高樓大廈的熱氣流效應也有助牠盤旋,香港人在市區遇上鷹,見慣不怪,然而有所不知的是,鄰近亞洲國家,甚至中國,觀鷹須到郊外。我們觀鷹就在市區,觀鳥會也定期舉辦城市公園觀鳥活動,米埔及濕地公園是鳥的天堂,香港人是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