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公益人 守護山林 18般武藝
台灣,一個滿布崇山峻嶺與溪豁懸崖的島嶼,孕育著許多獨特的物種,稱為「巡山員」或「山林仔」的森林護管員,是最懂台灣山林的一批人。
山上氣候總是剎那間雲霧掩擁,若遇見山崩,還得越過崩塌地、峭壁等,森林護管員不論晴雨與路況;都得在山林裡行走,不是休閒散步,他們走的常是獸徑,而非一般的固定路線,為了要一一了解山裡動植物的生態與變化,時時關照是否仍健康成長;同時,他們還必須具備測量、調查、防火、救難、拆陷阱等十八般武藝,甚至面對盜伐的山老鼠集團和毒蛇猛獸……。
太平山區是台灣早期的三大林場之一,目前積極推廣森林遊樂,鼓勵民眾走入森林,希望遊客在親近森林的同時,透過觀察體驗自然生態的奧祕,進而喚起對環境關愛。
羅東林管處約有八十位巡山員,平均每個人護管的面積高達二千五百公頃,要做的事包山包海,如森林資源管理、森林保護、林地管理、支援山難救助、森林救火、資源調查、物種氣候調查、溪流魚類調查、帶生態導覽解說、巡視林班地、植樹造林、步道巡護、跟登山客做宣導、配合檢警查緝案件等。
曾榮獲「林務局九十五年度傑出森林護管員」的賴伯書,與身兼藝術家的王俊榮,都是出於對大自然深刻的體認與珍惜,以守護山林大地為職志的「自然公益人」,他們眼中的山林、樹木,絕不只是「美的景觀」而已。
賴伯書: 向大自然學習生活
小時候家住在淳樸的三星鄉的賴伯書,從小就是喜歡在田野間奔跑嬉戲、十分地到的「庄腳仔」。
父親是地方新聞工作者,負責區域正是三星及大同兩鄉,太平山是他長年來報導的重點地區,耳濡目染下,賴伯書自然而然喜歡親近山林。就讀宜蘭農校森林科時,他每周一次到大礁溪林場實習,更讓他熟悉山林工作,早早立下心願要走入山林,當個山林野夫,守護這片台灣之寶。
一九九四年,賴伯書退伍後考取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技術士,前往太平山工作站負責翠峰湖一帶偏遠山區的巡護任務,區域範圍是在獨立山至思源埡口間,同時兼任造林監工、環境監測、資源調查等林業基礎工作。任內積極與警方配合,深入叢山峻嶺查緝民眾違反森林法及自然資源保育案件,曾不畏黑道的威脅,成功查獲非法竊取漂流木案件。
技能靠前輩傳授
轉眼間,他當巡山員也近二十年,由於林業是個很傳統的工作,許多技能都不是書本所記載的,得靠前輩點滴傳授。
賴伯書說,剛入職場不久,曾有位長者問他:「一棵長成千年的神木需要的是什麼?」他回答:「植物生長需要的不外乎是土壤、陽光、空氣及水。」長者又問,那人呢?賴伯書想了許久沒有標準答案。日後回想,感覺長者是在提點自己分清楚「需要及想要」的分別;人們老是被慾望所牽動,才會沉浮於苦海中,有時應該學習一下樹,只取所需,不多取分毫。「看看森林裡,到處都是共生共榮的景象,沒有人類世界中的你死我活的場面。」賴伯書深深感受到,森林教了他太多生命的觀念。
傾聽山林的音聲
「走入山林裡,本來就應懷抱著一份謙卑的心情,放下一切向自然學習及對話,而不是萬事以人為出發點,樹擋了你的路,就把它砍掉。花的香氣較『另類』就要除之而後快,其實那些都是自然的,為何不能尊重它。更何況你只是自然裡的一個過客。何須過分要求,如此才能在山林間得到身心靈的寧靜。」
賴伯書如此「貼心地」為山林發聲。他提及曾陪同收音工作者范欽慧進入太平山區收音,范欽慧表示,翠峰湖環山步道內的苔原區,是她從事收音工作多年來,心目中最為寧靜的森林祕境。而「寧靜」不是「什麼沒有」,而是萬物都存在。「我認同她的看法。」賴伯書也是如此深刻體會。
「一般遊客進入森林裡,大都會把目光放在有沒有神木或貴重樹種上,其實森林底層更是精采萬分。」賴伯書感性地說:「各式苔蘚地被、蕨類、小花小草都很安分認命的盡它的本分。」他以最喜愛的泥炭苔(即早期種蘭花所需要的水苔)為例:雨水一來,樹木的葉、根與土壤,根本沒法將水分保持住,此時在植物界分類最低等的泥炭苔,就會發揮出它的功用,把水牢牢吸附住,無怨無悔的提供給小樹使用。這就好比人類社會結構,雖然只是小小螺絲釘,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徜徉其間二十年,絲毫沒有所謂的職業倦怠,反而是更加迷戀它。」賴伯書說,自己在山上待得愈久,更加體認到台灣真的是一座寶島,蕞爾小島上蘊藏的生態及物種歧異度與豐富度更是世界少見,就拿太平山來說,依海拔不同,就可以看到亞熱帶雨林、暖溫闊葉林、涼溫針闊葉林不同的林相。尤其氣候,溫暖、潮濕多雨,更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迷霧森林」。
守護生態需智慧
「保護生態也是需要智慧。」賴伯書舉例,近幾年來宜蘭山區也發現不少放生現象,有同仁曾見到好幾布袋的蛇類被放生在林道旁,這不但對巡山員是個莫大的威脅,也會對該區的生態造成失衡。
賴伯書引用印地安人的預言:「只有等到最後一株樹被砍掉了、最後一條河被汙染了、最後一尾魚被捕食了,人類才會發現金錢並不能充飢。」來提醒大家,他相信,山有山神、樹有樹靈,只要人們在親近山林時,懷抱著學習的心,大自然就會教導我們,如何自在生活。
王俊榮: 對的事就延續下去
全球溫室效應造成氣候異常,從近年來各地不斷發生豪雨土石流等災害可見一斑,不僅對環境、生態及經濟都造成莫大影響與傷害,也產生大量漂流木堆積。
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推廣珍惜自然資源、環保再利用的觀念及行動,策畫運用自然資源,發揮漂流木的特質及固碳的功能,以多元方向來研發漂流木的再生。
本身是巡山員,也是藝術家的王俊榮表示:漂流木就像是一種放錯位置的天然資源,只要用對方法,放對位置,就會以不同的面貌展現出,人文、藝術、及經濟產業上特殊的價值……他述說著生命的故事:種子隨順因緣,落地生根,不畏惡劣棲地,始終堅持著向上生長、向下紮根的信念與慣性,風雨寒暑,屹立而不屈,堅韌的生命力,默默承擔與接受一切逆境,在山川大地之中,靜靜演化,和諧共生,充分展現出植群生命之美。
大地有生命之美
來自森林科班的王俊榮,巡走太平山裡,在工作中體察大地的生命之美,更成為了業餘素人藝術家,在宜蘭地區可是頗具知名度的。他說:「人、動物、植物……在天地的共振中演化,並發揮其價值,大自然的現象,處處都是啟發,而我們是否懂得大地母親在告訴我們什麼?」
物種依其習性擇地而棲,物競天擇,平衡共生,在山林大地中,各依使命延續族群的生命力,相互競爭把最好的基因延續下來,提升優質的進化,並豐富生物多樣的生態之美。
天地萬物的存在與演化,都在訴說著一段生命的真義及啟發……這段生命延續的過程,便是大地生命之美的真實展現,當我們讀懂得了「大地母親」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生命將得到啟發,而產生「美」與「疼惜」的共鳴。
陪孩子善用自然
「發揮一點巧思與創造力,漂流木會因你而重生,並轉化成一件豐富內容的人文藝術。」
王俊榮說,這些創意營造,只是試著讀出漂流木的生命故事,讓它在不同的空間中向我們訴說著它的美,放在書房、辦公桌上、及生活空間的每一個角落,大自然就這麼簡單的帶入了生活空間。
在校園裡,從「巡山員」轉身為「藝術家」的王俊榮,以義工爸爸身分,與孩子進行現場DIY,進行互動與分享,運用各式各樣、不同形狀的中小型漂流木做為元素,順著天然的形狀製作成創意花器;利用枝梢材、小徑木,裁切成各式各樣的幾何造形,激發出每位小朋友的無限想像力與活力。環保意識、珍惜資源、減碳生活等觀念,就在這歡笑互動中,埋下種子,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小苗終究會長成大樹,」王俊榮用心深遠地說:「唯有善待大地萬物,和諧共生,天地間的生命方能彼此傳承延續,融為一體。」
對的事,就讓它延續下去……王俊榮如是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