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世傑
風水輪流轉,20世紀最重要的工業國家之一的美國,到21世紀,憑藉相對寬鬆的環保標準以及來自於其他國家源源不絕的廉價勞動人口,搖身一變,成為畜牧產業農產出口大國。從歷史發展來看,美國的中西部一向是農業產區,但是隨著健康意識的轉變以及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後美國國內消費力衰落的影響,美國民眾的肉品消費水平降低不少,2007到2012年美國肉品每人每年消費量下降了12.2%,(註一)豬肉的消費量則是從2007年將近50磅,下降到2011年的40磅出頭。
我們不妨看一下美國豬肉的出口狀況。(表一)在國內需求下降的情況下,出口就成為美國農業部協助農業州賺取利潤最重要的手段。2003到2007年是一個階段,2007、2008這兩年間美豬的出口成長迅速擴張,美豬一躍而成成為美國農產品出口的主力商品。
墨西哥、日本、香港與中國大陸、加拿大、韓國與俄羅斯是美國豬肉及相關製品最重要的6個出口國家,相較之下,台灣在美豬出口中簡直是微不足道,在美國出口量與出口金額的比例中各佔0.8%與0.59%。韓國擁有5,040萬人,約是台灣的219%,但美國豬肉消費量是台灣的830%,這是因為韓國每年國產豬肉的公噸數與台灣相近(每年84萬噸),(註二)因此需要大量豬肉進口,而去年通過的韓美自由貿易協定(KORUS-FTA)也為美豬出口韓國開了更大的門。而對美國而言,台灣每年消費的豬肉量大,如果能夠打進台灣豬肉市場,將為美國農業州帶來更多的利潤,因此,如果說此次TIFA談判中美方代表不談美豬議題,將是難以想像的。
不光是台灣面臨美國豬肉出口壓力,慣於食用豬肉的東南亞國家也是美國政府開拓豬肉貿易的重點國家。像是今年2、3月,愛荷華州副州長雷諾茲女士(Kim Reynolds)帶領該州豬肉生產商協會主席李爾(Greg Lear)扮演起「豬肉大使」的角色,到越南與菲律賓推銷美國豬肉。
美國亟欲開拓市場的原因,在於俄羅斯已經對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施以進口禁令;而中國業已於今年3月1日起,要求美國出口商提供獨立協力廠商出具的顯示出口產品中不含萊克多巴胺殘留的證明。顯然,暨歐盟不支持歐盟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在去年7月針對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問題中的表決結果之後,(註三)中國與俄羅斯都對採用最高殘留限量,表示殘餘的萊克多巴胺仍然有安全問題,但如果依照當前越南與菲律賓的態度,對殘留問題「可接受「的話,無疑與美牛「狂牛症」問題如出一轍,留給華盛頓在殘留問題中進行國際操弄的空間。
更大問題還在後頭。台灣在2010年針對ECFA問題曾有針鋒相對的討論,持平而論,ECFA的討論主要還停留在「中國因素」的層次,少有針對「自由貿易與投資」國際建制進行的省思,以致於ECFA辯論中「綠營」學者提出的論據雜亂無章,提出與現實差距甚遠的論斷。(註四)台灣社會當年視加入WTO為一大勝利,在國族主義的情緒下「台灣終於加入了經濟聯合國」,但卻對其帶來的衝擊全歸於中國因素,在這一場TIFA戰役中,台灣社會是否會善於利用這個機會,誠懇地檢驗,究竟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可能意味著什麼,除了「聯美抗中」這個對獨派看來「崇高的戰略」目標以外,又會對包括台灣農業的經濟發展造成何種影響?拒絕美豬,又意味著要拿什麼來「交換」?也許,在資本主義危機瀰漫,但在東亞資本主義仍處於上升態勢的情況下,我們還需要「第二種世界想像」。(註五)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印第安那州的漢諾可農場(Whiteshire Hamroc)飼養的豬隻,圖攝於2012年3月16日。(圖文/路透)
文章@台灣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