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加捕撈 白海豚一年少一隻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因國光石化開發而聲名大噪的「白海豚」,即使在國光石化不設廠彰化後,仍面臨生存危機。跨黨立委與民間團體7日舉行記者會,要求趁著組織改造成立「海洋部」,統一海洋保育事權,落實棲地保育工作。對於立委建議,研考會表示,行政院出爐的組織改造中預定成立「海洋事務委員會」,透過跨部會協調保育海洋,委員會下設有「海洋資源處」,變動為海洋部,恐影響組織框架。
10年減少一隻才正常
長期研究白海豚的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周蓮香指出,2006年至今,研究團隊共累積500多趟野生調查紀錄,可辨認出74隻不同的白海豚。「但是2008年起還能看見68隻中華白海豚,今年卻只見到62隻,我們猜測不見的那幾隻是因為擱淺而死亡。」周蓮香直言,白海豚族群若10年減少一隻,還算正常,現在卻是每年減少一隻。
根據周蓮香的研究,西部沿海白海豚大致分為南北兩個族群,兩大族群中,部分白海豚偶而會跨越界到另一邊,這幾年,南方族群的白海豚往北邊遷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南方族群出沒的外傘頂洲逐漸看不到白海豚蹤影。周蓮香說,白海豚向北遷移,不確定是因為環境污染或其他因素,但遷移的確發生。




▲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立委聯合民間團體7日共同舉行記者會,要求政府趁組織改造之際成立「海洋部」,並儘快劃設白海豚保護區,維護海洋生態永續。(圖文/楊萬雲)



這些白海豚中,4成身上出現傷痕,其中25%遭鯊魚咬傷,其他則是漁具造成的傷痕,還有螺旋講打傷的痕跡。立委張曉風直言,世界末日之後,人類沒有滅絕,許多物種卻因為人類而消失。「當他們消失後,下一個也輪到人類了。我們必須趕緊保護這些物種,這也是保護人類自己。」

政府社區應合作保育
彰化環保聯盟前理事長蔡嘉陽指出,西部海岸受工業污染、人類捕撈影響,導致白海豚生存遭威脅,民間團體期待政府劃設保護區,保障這些物種棲地。「劃設保護區不一定能落實保護。政府必須有資源推廣、與社區合作。」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表示,目前海洋相關事務散落各處,影響海洋資源減少的原因也太複雜,現階段仍未釐清究竟是自然因素或人為影響,不確定該由那個單位出面負責。單一部會可以解決跨部會整合協調的繁複,達到事權統一。
林務局:與漁民溝通中
民間團體呼籲成立海洋部,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劃設保護區難免遇到漁民反彈,也會遇到與其他部會扞格,目前保育組還在強化與漁民和其他部會的溝通。「我們也正在考慮與漁民合作推廣社區保育,增加漁民保育概念。」漁業署建議,可先從白海豚生活熱點率先劃設保護區,之後再連結成線,漁民的反彈不會這麼大。
針對組織改造的問題,研考會綜計處專門委員張高林強調,行政院傾向成立「海洋事務委員會」,而立委提案成立海洋部,這些提案已進入協商。

文章@台灣立報
Blogger Tips and TricksLatest Tips For BloggersBlogger Tr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