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香蕉灣珍貴湧泉 生態農耕亟待推廣


本報2013年2月8日屏東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位於恆春半島的香蕉灣,因來自群山泉水的挹注,豐沛的地下水源、老熟原始森林,造就國內重要的陸蟹棲地,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也積極致力於教育宣導及執法,只是被公路切割為兩半的棲地,只有台26線以西劃入生態保護區,另一邊湧泉源頭處,卻是一般管制區。春耕之季,只見農民載著整車的農藥準備整地,恐怕影響下游保護區。不但學者建議鼓勵農民採行友善環境耕作,墾管處也積極斡旋,期待共創產業與保育多贏。
香蕉灣公路以東的農地,有珍貴的紅藻球以豐沛的水源,最適合種植有機蔬菜。 除草劑使用過後的農地。
香蕉灣海岸林記錄到的陸蟹高達5科24種,為世界上同類型棲地之冠。每年夏秋之際陸蟹繁殖季節,抱卵母蟹千辛萬苦,在大潮來臨時趕到海岸線來,將即將孵化的卵粒釋放於海洋中,孵化後的陸蟹幼蟲再經歷浮游,返回海岸林,年復一年重複著這個節奏。
墾丁的陸蟹。(攝影:邱郁文) 印痕仿相手蟹。(攝影:邱郁文)
香蕉灣海岸林,原本延伸到海,因公路貫穿而分為兩邊,公路以西於1982年墾管處成立時劃入生態保護區,得到嚴格的保護。東邊、靠近山邊的海岸林,一路維護著潔淨的湧泉奔向海邊,也因林蔭保水以及落葉提供食物,使得香蕉灣擁有優良的陸蟹棲地,卻是私人土地,陸續開墾為林農地,海岸林也因此退縮。
茂密的海岸林因水池開挖而後退。
最近接受林務局委託全台湧泉大調查的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邱郁文研究團隊,探測到水源是從社頂山上一路延伸到香蕉灣保護區出海,只是源頭的農地仍使用慣行農法,農藥和化學肥料排入水中,也隨著山泉水一路穿越保護區。
此地為私人土地,大多開挖為養殖魚塭或農作,沿路可見珍貴的紅藻球遍布,參雜在農地中。泥灘地上的螺類死後變成硬物,由紅藻一層一層包上去,因貝殼被風吹動會滾動,逐漸結成一顆球,就是紅藻球的原理。越往山邊行,原始的海岸林呈現眼前,其中不乏隆起的珊瑚礁台地。
先人用來儲水的水井深不見底,井邊拉氏清溪蟹小蟹十分活躍,四處可見的小溪流,到處都是小螺,塔全螺、小蝦,陸蟹和澤蟹洞穴散佈在溪邊,儼然生命的泉源,但農地使用農藥,不知道螃蟹族群將如何。
垃圾就在湧泉邊。在如此原始樣貌中,突兀地存在著廢棄物,包括廢棄的鳥網,溪邊滿目垃圾。邱郁文感嘆的說,潔淨的湧泉常因私人的利益而淪落,一旦遭到污染,就讓其他人更有理由加入污染的行列。
這種景象,連劃入生態保護區的香蕉灣也沒有比較好。通過公路到另一邊保護區內的溪流,垃圾堆積在水裡,由垃圾種類似乎以遊憩行為所造成的居多,另外是不是也有從源頭帶下來的,無從得知;而這些垃圾就算一般民眾想清理也無法度。
依照《國家公園法》第19條,進入生態保護區者,應經國家公園管理處之許可。違反者可處1000元罰款。
邱郁文說,整座山都是泉水源頭,山林保育十分重要,也可減緩極端氣候的速度。雖然不是生態保護區,為了維持源頭潔淨水源,仍有可為之處。「若是以有機耕作就非常好」邱郁文建議國家公園或許可推動無毒耕種並與農民契作,應可兼顧產業與保育。
當地30多年來變化不少,隨著調查研究的完備,墾管處這幾年來也關注到源頭保育的重要性。墾管處保育課長馬協群表示,關於公路以東的農地,已與農民初步溝通,希望能改變為有機農法,墾管處會結合生態旅遊協助農產品販售,只是農民信賴度不大,部分農民態度強硬不願改變。最近鵝鑾里長也主動關心此事,因為里民所吃的蔬菜有些來自這塊農地,因此願意主動協助溝通。對於溝渠垃圾源頭,難以掌握,馬協群表示,志工都會定期清理。

文章@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Blogger Tips and TricksLatest Tips For BloggersBlogger Tr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