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近來東海岸漁民連續捕獲大白鯊、巨口鯊,甚至是懷孕的大白鯊。雖然台灣並未針對大白鯊制訂保育規則,但牠們已被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列為附錄二、易危物種。
環保團體21日舉行記者會,呼籲漁業署趕緊保育鯨鯊,別讓大白鯊誤闖漁網喪命。此外,他們也要求漁業署和學者攜手進行台灣海域的鯊魚研究,正確認識牠們,避免誤解而發生衝突。
物種面臨消亡危機
台灣海域附近鯊魚種類繁多,近10年常出現誤闖沿海箱網、定置漁網的罕見鯊魚。由於媒體報導渲染,民眾總認為鯊魚凶猛成性,喜好攻擊人類,也因為這樣的形象,牠們常成為獵捕對象。實際上,屬於食物鏈上層掠食者的鯊魚繁殖不易,幼體必須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成年並懷孕,懷孕期長達2、3年,因此數量相對稀少,過度捕撈極可能造成物種消亡。
2008年,台灣率先成為亞洲第一個禁捕鯨鯊的地方,對其它也同樣瀕臨危機的大白鯊、姥鯊(象鮫),卻遲遲沒有納入禁捕名單。
恐懼來自無知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負責人林愛龍表示,漁民只要加裝防鯊網,稍微改進,就能避免小型鯊魚和海豚誤闖定置漁網。政府應該鼓勵漁民通報,請學者將誤捕的鯊魚裝上發報器,標示流放後即能成為研究對象,讓學界更瞭解牠們的活動路線和習性。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泰迪指出,台灣對鄰近海域的生物瞭解很少,無知會帶來無謂的恐懼。巨口鯊從第一次被發現至今,通報捕獲的數量不過50多隻,光是台灣就發現4隻,可見台灣有極佳研究地位,能瞭解巨口鯊的活動特性,但政府缺乏研究。
■深海攝影師Daniel Botelho以親身與大白鯊相處24小時,證明大白鯊並無主動攻擊性。本畫面經編輯後製處理。(照片提供/Daniel Botelho)
鯊魚偶爾出現攻擊行為,多是因為誤認人類為獵物。張泰迪表示,這需要鯊魚研究,瞭解鯊魚在何處覓食、繁殖,以及活動範圍,提出安全規範,才能保障民眾的安全。
動物保護團體感慨行政機關的怠惰導致鯊魚枉死,台灣漁民誤捕鯊魚的新聞也讓人震驚。代表全球護鯊協調先鋒和澳洲反獵鯊割鰭聯盟的交大外文講師胡怡敏表示,國外網友準備發起網路抵制台灣觀光的活動,打算寫信給各行政單位,譴責捕鯊行為。她解釋,大白鯊在南非、澳洲和馬爾地夫都受到保護,一隻活鯊魚帶來的觀光收益一年上看10多萬,在台灣下場卻是捕殺。
保育措施不能再拖
動保團體呼籲將大白鯊、姥鯊巨口鯊等與鯨鯊一樣禁捕保育,漁業署簡任技正周清和表示,這些魚種並非漁民主要經濟來源,鯊魚大多是因為誤捕而非故意,目前對這些魚種調查資料不足,會與學者合作研究並研議保育。
立委田秋堇不滿意官員的回答,她強調,明年華盛頓公約將提高大白鯊的保育等級,台灣既然在鯨鯊保育已先行一步,為什麼不能將大白鯊等列為禁捕物種,獎勵農民通報,由學者標示放流,做世界典範。她強調,這些魚類不涉及漁民經濟,沒太多阻力,加上有鯨鯊保育經驗,比照辦理並不難。
▲每年至少4至7千萬隻鯊魚,因魚翅需求遭殺害。2011年6月8日荒野保護協會展出各式鯊魚製品,籲民眾減少鯊魚製品的消費,才能維持生物多樣性。(圖文/本報資料室)
▲2012年10月27日宜蘭頭城外海的定置漁場27日有1尾重約1千5百公斤的大型鯊魚入網,牠被捕上岸之後吸引許多民眾圍觀。(圖文/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