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譯自2012年11月14日ENS美國,馬里蘭州,帕克分校報導;李子昂編譯;莫聞審校
科學家在調查環境中潛在的細菌溫床時發現,號稱為「超級病菌」(superbug)的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亦稱抗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盛行於美國數個污水處理廠中。
眾所皆知,由MRSA所產生的細菌性感染,會對醫院病患造成難以治療的傷害並可能有致命的風險。而至1990年代末期,除了身體健康的人之外,其他人在社區環境中亦有可能受到感染。
該研究負責人,馬里蘭大學應用環境健康學院助理教授Amy Sapkota表示,MRSA的感染事件開始在醫院以外的地方發生,稱為社區性MRSA(community-acquired MRSA,CA-MRSA),其發生數量正在增加,而且和醫院感染MRSA (Hospital-associated MRSA)一樣危險。
Sapkota表示,「但我們仍不能完全了解MRSA在環境中的潛在來源,或社區中的人們如何接觸到這種微生物。」
該研究指出,污水處理廠的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在污水處理廠附近居住、工作和遊憩的人們,都有可能接觸到這些超級病菌。
由於受MRSA感染的人可能從他們的鼻孔、皮膚或是透過排泄物散播病原,使得污水處理廠可能成為該病原的溫床。
瑞典的研究人員已經確認有MRSA存在瑞典污水處理廠中,而這一新的研究證實了MRSA在美國污水處理場中同樣存在。
該研究團隊,包括馬里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內布拉斯加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他們採集了兩個中大西洋地區(Mid-Atlantic)與兩個中西部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程中的污水樣本進行研究。
選擇這些污水廠的部份原因,是由於這些污水廠會將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水重複使用,進行灌溉工作。研究人員想知道,MRSA是否仍然存在於這些再生水中。
研究發現,MRSA與其相關的病原體: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SA),在四個污水處理廠都有:一半的樣本中有MRSA存在,而MSSA出現率則有55%。
所有污水處理廠中有83%未經處理的污水含有MRSA。但MRSA與MSSA的出現率皆會隨污水處理過程而下降。
只有一個污水處理廠在處理過後的水中仍含有病原體。該場並沒有定期進行加氯消毒(chlorination)的步驟,也就是污水處理的第三階段。
93%的MRSA菌株會從廢水中被分離出來,而29%的MSSA菌株可以耐受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抗生素,其中包括一些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特別指示可用於處理MRSA感染的藥劑。
兩個污水處理廠中,隨著污水處理步驟的進行,MRSA菌株表現出更強的抗藥性,且由基因調控造成的致病性也越高,直到出現第三階段的氯化處理,除去了所有MRSA。
這顯示,污水處理廠想要有效減少MRSA和MSSA的同時,可能導致其抗藥性與致病毒性的增加,特別是那些不採用第三階段加氯處理的污水廠。
公共衛生學院博士生既本研究首要作者Rosenberg Goldstein呼籲,未來研究應進一步了解在以再生水灌溉的農業與休閒用地,以及在其附近工作、遊憩或居住人群的風險。他表示,「由於有越來越多使用再生水的情況,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評估接觸再生水中所含抗藥性病菌的風險。」
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透過經常洗手及使用手套即可以降低風險;而使用通過三級處理的再生水進行灌溉亦然。
這項研究發表於11月份《環境與健康展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由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院所出版。
文章@台灣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