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覆蓋率 26年來下降6成



【記者呂苡榕綜合報導】颱風帶來陸上災害,也對海底造成破壞。中央研究院和馬來西亞、澳洲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發現,過去26年間的6次劇烈颱風、2次珊瑚白化事件,已使台灣墾丁萬里桐海域的珊瑚礁覆蓋率降低6成,珊瑚礁生態從原本的多樣生態,逐漸走向單調群聚的現象。擔心珊瑚礁無法恢復,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呼籲設「禁採區」,復育珊瑚礁。
珊瑚生態豐富,素有「海洋熱帶雨林」之稱,台灣海域共有近300種珊瑚,棲息近1千5百種魚類,生態多樣,但近幾年卻飽受各種干擾。陳昭倫指出,無法掌控的天然災害加上人為破壞,台灣海域的珊瑚將面臨空前災難、難以復育。
珊瑚生態系提供海洋生物重要的棲息環境,涵養生物多樣性,也具有經濟產值。根據國外學界估計,全球珊瑚礁每年淨收益約新台幣1兆元,不少保養品、化妝品原料都與珊瑚有關,過度採集珊瑚對海洋生態造成極大傷害。
中研院在國科會、墾丁國家公園經費支持下,和馬來西亞、澳洲海洋專家合組研究團隊,日前以台灣墾丁萬里桐海域的珊瑚礁為分析對象,發現原本以枝狀軸孔珊瑚為主的珊瑚群聚,逐漸變成以山狀的微孔珊瑚和藍珊瑚為主的珊瑚群聚。陳昭倫擔心,台灣珊瑚礁生態從原本的多樣生態組合狀態,逐漸走向單調群聚現象,已影響魚類生態。

當地海域的活珊瑚覆蓋率也從1985年的47.5%驟減到2010年的17.7%,25年間,覆蓋率大幅減少6成多。與珊瑚形成激烈競爭生存的大型藻類,覆蓋率則由2003 年的11.3%增加到2010年的28.5%。研究論文日前刊登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

陳昭倫表示,珊瑚礁就像海底城市,提供魚類優良的生活環境,有健康的珊瑚礁才有健康的海底城市,魚類才能永續生存;一旦大型藻類版圖擴大,珊瑚的生活空間就會被擠壓而難以恢復。
他建議政府應將墾丁國家公園由旅遊型保護區,轉型為禁採型的生態保護區,讓珊瑚好好復育,提供魚類優良的棲息環境,重新打造台灣傲人的海洋生態。陳昭倫說,台灣政府難以設立「禁採區」,主要是擔心影響漁民生計。但他看來,禁採區不是完全禁捕,可採取限制「漁法」、捕撈的魚種,或透過「緩衝區」、「一般區」等層級的設立,讓生態、漁業、觀光得以並存。
Blogger Tips and TricksLatest Tips For BloggersBlogger Tr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