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2011年8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如果可以選擇,我想所有的獸醫都不想進流浪動物收容所工作,前文提過收容所是承受人類共業最末端的地方,加上經費不足、收容空間有限,照顧動物無法做到理想情況,而當初被訓練要拯救動物的獸醫,如今卻要親自勾選安樂死的動物,有時動物看到人還會搖著尾巴示好,但最後也只能狠心讓牠們被勾選。一位獸師說:沒想到會從動物守護者變成送行者。
但許多人在困難的處境中依然努力為流浪動物爭取福利,包括盡力改善收容所環境、想辦法提高認養率、即使迫於無奈必須讓動物安樂死,也希望動物在接受安樂死受到人道的對待。他們所努力的,就是希望能善待這些無辜的動物。
台灣安樂死外包的怪現象
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葉力森表示,台灣動物收容所沒有充足醫師、助手、許多醫師也不願做安樂死工作,於是幾乎所有收容所都把安樂死業務外包。他強調,安樂死是收容所業務的一部分,是份內的事,應該要自己做。委外最大的問題就是都做不好。
一家收容所獸醫說,接觸安樂死業務後才發現外包獸醫種種不仁道的作為,動物在安樂死時因藥物反應受到極大痛苦,一點都不安樂。而委外醫師又很難溝通,連要求藥應打在較無痛苦地方、不要用捕犬桿強拉、安樂的地方應隔離不要讓其他動物看到等等,但這位醫師只想快點做完,保護自己不要受傷。
陪牠最後一段路好走
但因安樂業務採價格標,價格很低,很少有人願意投標,但流浪動物一直進來,無法承受流標拖延處理時間,等於是被這位獸醫師掐住脖子。他曾想過是否改成最有利標,但對待動物的心是評不出來,最後還是回到價格標。
這位獸醫用心良苦,在加入一些招標條件後,讓一家動保團體可以參與投標,後來這個團體加入後,收容所的安樂作業獲得改善,例如用牽繩先把動物牽到後頭草坪散散步,只有緊張的狗才打鎮定藥物,而且要求在人道處理室做,不讓別的動物看到。安樂死過程改善後收容所工作人員的壓力也得到舒緩。
這位獸醫因更改投標條件而被原先得標的獸醫投訴、還被約談。但他強調,既然身在其中,就要掌握任何改變的可能,同時不要拒絕別人的協助,要想辦法在符合法規下去促成改變。
美國人道協會同伴動物顧問Kimberley Intino強調,這家收容所做的是最高標準,但其他收容所即使做不到,並不表示不能盡量做到人道處理,例如雖然無法像這家收容所可以帶狗散步或吃零食,但至少要求執行人員應受過訓練、並具有良好保定技術,可以給動物比較快速、舒服的方式。
人力、資源不足 收容品質不佳
中部一家公立收容所獸醫說,還沒進入收容所前只知道收容所是照顧流浪動物的地方,進來後才發現問題很多。像這間收容所是豬舍改建,排水不良、潮濕、通風不佳。位於垃圾場、墓地之間,偏僻人煙又少。
收容所人力不足,只要跟收容所、流浪動物有關的關鍵字,只有他一個人在處理。而晶片正確性不高,推動也不普及,導致流浪動物問題加巨。工作現場請的多是臨時人員,薪資低、對動物福利認知不足,請他們好好照顧動物,就會被回:「這些狗本來就是要死,幹什麼浪費心力,還讓自己難過。」
而他也無法跟捕犬的清潔隊員溝通,稍微抱怨收容所動物太多先不要捕,或請他們幼犬不要用捕犬桿,就被回應:「我們也不想捉,這本來就是你們要做的。」
葉力森表示,捕犬跟收容如能由同一個單位管理, 收容所收容動物數量跟捕捉數量就至少可以調節,而這是許多收容所挫折的來源,必須被改變。而現行招標制度有盲點,除了價格標的問題,10年來各地方政府辦了許多動物安樂死的課程,但實際得標操作安樂死的人卻往往是沒聽過課的人。
為流浪動物架網站 提高認養率
後來他主動接觸動保團體,尋求認同感以及協助,並在網路招募志工,98年時架設專屬網頁幫流浪動物找新家,節慶時也主動把狗帶到山下請民眾認養,認養數於是逐年提高,從97年150隻、98年500隻,提高到去年600隻。
不過,主動推銷也產生許多臨時起意的收養人,收養隔天動物又被送回來,這表示台灣許多人在領養動物前不做功課、也未思考清楚,而動物被送來送去心靈可能受創,到後來會產生對人不信任,再也無法回到家庭。
葉力森強調,從收容所出去被認養的動物一定要絕育、而且要待在家裏,不能再造成問題,因此認領養作業一定要強勢執行,例如要告知:「我們會常去你家檢查」,要求領養人簽同意書。
Kimberley Intino則強調,在幫牠們找新主人時,如能評估領養人的需求,成功留在家庭的機率就會提高。 (2/3,未完待續)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