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上篇介紹了由台灣民間自主創立的合作社組織--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發展的脈絡,以及其發展核心理念和方式。然而大多數人仍對於「合作社」一知半解,這是為什麼呢?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成立至今,面對艱困的外在大環境,在經營上又面臨哪些挑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綠色消費之應然與實然──基金會與合作社
在組織與經營方向的摸索期,靠著對《公元兩千年的合作社》(Co-operation in the year 2000)、《從329瓶牛奶開始──新社會運動25年》等書的領悟來壯膽,加上因基金會而連結的許多社運團體、友好學者與朋友,我們以「做中學、錯中學」,不斷嘗試與修正,凝聚社會實踐力並持續努力突破困境。
一群又一群「另類」主婦及她們的另一半,從讀書會、演講、「吃的自力救濟營」及會議開始,不計心力地投入,將環境理想的「應該、應然」鋪陳為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 「實踐、實然」。若非這些中產階級女性的團結連帶(solidarity),環境運動的理想無法拓展成萬人的認同與加入。
倡議團體能設定高道德及高理想性的鮮明訴求,但做為實踐端的合作社則必須有許多循序漸進與妥協,也時常不易被理解。從推廣有機農業、不漂白再生衛生紙、廚餘做堆肥、回鍋油再生肥皂、開發低毒性清潔劑等,都是主婦聯盟基金會與合作社(及前身綠主張公司)共同努力的結果,讓運動的抽象性、批判性可以透過經濟行為而具體化及持續化。
然而,在環保訴求的寬廣光譜中,參與者的思辨與選擇差異極大,環保團體吸引的是利他小眾,而選擇加入合作社多由利己為動機,一些價值與價格的爭辯也反映了利他、利己的觀點落差,習慣了市場經濟價格與品牌包裝的消費者,加入合作社時通常會有相當長的價值調適期,除了已被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馴養,某部分也要歸因於民眾對合作事業的資訊及認知仍不普及。
合作社是什麼? 民眾認知不足
合作社可說是最早出現,或算是古典版的「社會企業」。1844年在英國,由羅伯.歐文(Robert Owen, 1771-1858)的追隨者成立了羅虛戴爾公平先驅社(Rochdale Equitable Pioneer Society),一所至今被奉為第一個成功的合作社。
當企業社會責任、公平貿易還未被朗朗上口時,合作事業是為了矯正資本主義發達造成貧富懸殊,而興起之社會主義型公民事業。
台灣的農會、漁會,原本是日治時期所建立的農漁民合作經濟體,在國民黨欲掌握地方勢力的介入下,數十年來已成為地方選舉派系瓜分的黑金運作體,脫離了合作事業的基本原則,特別是社員的主體性。
二戰後,在特殊的政經體制下,台灣民眾認識的合作社集中在軍公教、學校及國營事業體制下附設的「機關、員生消費合作社」,及已被企業集團私有化的「全聯社」;很少人能辨識信用合作社、儲蓄互助社這種「以人與社區為基礎的互助金融」。一般人缺乏對合作社普世價值及基本原則的了解;而過時的合作社法,更是台灣推動合作事業,以發展經濟民主的障礙。
在學習人民團體的民主落實上,主婦聯盟合作社也經歷對分層授權的信任不足,及年度代表大會的議事紛異,反映女性社會參與集中在志工活動,而在事業經營歷練、決策參與、議事規範與法規認知上則相對不足。
今(2012)年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合作社年」,我們展開了「讓更多人認識合作社」的行動,讓更多人體察到脫韁的市場機制,是破壞環境與消滅工作機會的幫凶,重新認識「以人為本,而非以資本獲利為目的」的經濟才能永續發展。
挑戰,在共同的未來
因規模持續成長,衍生了許多管理與溝通的問題,目前合作社面臨維護社團本質與落實經營績效,即環境/社會與經濟目的雙重發展的兩難;在人才培育與交接傳承經驗部分,也是必須面對並有效解決的課題。
而在氣候及生產環境持續惡化,生產與勞動人力快速老化的社會,如何穩定而有計畫性地生產、以合理價格供應成份實在的生活品、有效集結因「食的需求」所產生的力量呢?
我們堅信,事業的拓展與運動議題要同步開展,才能深化生活民主的理想。當「安全、健康、環保」、地產地銷、公平貿易、扶持小農等理念已成為更多團體及社會企業的共同訴求,主婦聯盟合作社將持續嘗試連結其他團體,整理自己走過的困頓與突破經驗,扶持其他想成立合作事業或社會企業的人,發展健全的勞動者自主事業,創造就業及服務機會;並活絡基層社員組織,擴大「以消費力實踐環保」的價值觀,一步一步克服難關,召喚更多人加入建構豐富多樣的合作社群,用心守護我們共同的未來。(全文完)